"水宽山远烟岚迥":湖水辽阔,远山朦胧,烟岚缥缈,
# 岚:由水蒸气形成的云雾。
"柳岸萦回在碧流":柳树环绕的河岸蜿蜒曲折,倒映在碧绿的水流中。
"清昼不风凫雁少":白天无风,野鸭和大雁很少,
"却疑初梦镜湖秋":恍惚间怀疑自己正身处镜湖(浙江绍兴湖泊)的秋日梦境中。
# 镜湖:在浙江会稽、山阴两县界,为后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太守马璘筑塘蓄水而成,以水平如镜,故名镜湖,又名鉴湖。自北宋后逐湖淤废为田。
"丹橘村边独火微":村边的丹橘旁,一盏孤灯微弱闪烁,
# 独:一作“烛”、一作“烟”。
"碧流明处雁初飞":碧绿的水流明净处,大雁开始飞翔。
"萧条落叶垂杨岸":萧瑟的落叶飘落在垂杨岸边,
# 叶:一作日。
"隔水寥寥闻捣衣":隔着水面,隐约传来捣衣的声音。
"逐波云影参差远":追逐波浪的云影参差不齐地远去,
"背日岚光隐见深":背对阳光的山雾时隐时现,深邃莫测。
"犹似望中连海树":远望中,树影仿佛与海相连,
"月生湖上是山阴":月亮升起在湖面上,宛如山阴(浙江绍兴古称)的月色。
"旧山认得烟岚近":熟悉的远山在烟岚中若隐若现,
"湖水平铺碧岫间":湖水平静地铺展在青翠的山峦之间。
"喜见云泉还怅望":喜悦地见到云雾中的清泉,却又惆怅远望,
"自惭山叟不归山":惭愧自己像山中隐士却未能归隐山林。
"翠崖幽谷分明处":翠绿的山崖与幽深的山谷清晰可见,
"倦鸟归云在眼前":疲倦的鸟儿与归云仿佛就在眼前。
"惆怅白头为四老":惆怅自己已是白发老者,却仍如四老(典故指隐士)般漂泊,
"远随尘土去伊川":只能远离故土,随尘土远去伊川(河南河流名,或泛指远方)。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1. 分段赏析
“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丹橘村边独火微,碧流明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开篇以“水宽山远”描绘芙蓉湖的开阔景象,烟岚缥缈,远山隐约,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幽的氛围;柳岸蜿蜒倒映在碧绿的水流中,画面静谧而富有生机。接着写白昼无风,野鸭和大雁稀少,诗人恍惚间仿佛置身于镜湖(浙江绍兴著名湖泊)的秋日梦境,暗示季节已入深秋,增添了一丝萧瑟之感。随后,丹橘村边的孤灯微弱闪烁,碧绿的水流中大雁开始飞翔,进一步点明秋意渐浓。最后以“萧条落叶”“隔水捣衣”收尾,落叶飘零、寒砧声声,渲染出秋日的寂寥与冷清,景中含情,寄托了诗人淡淡的惆怅。“逐波云影参差远,背日岚光隐见深。犹似望中连海树,月生湖上是山阴。旧山认得烟岚近,湖水平铺碧岫间。喜见云泉还怅望,自惭山叟不归山。翠崖幽谷分明处,倦鸟归云在眼前。惆怅白头为四老,远随尘土去伊川。”颈联写云影逐波、岚光隐现,远近参差,深邃莫测,既描绘了湖上光影变幻的奇幻景象,又暗喻人生际遇的飘忽不定。接着以“望中连海树”“月生湖上”进一步拓展空间感,仿佛置身于更广阔的天地之间,思绪也随之远扬。随后,诗人由景入情,“旧山认得”表明对故乡山水的熟悉与眷恋,而“湖水平铺”则展现其宁静之美。然而,“喜见云泉”却转瞬变为“怅望”,流露出归隐不得的无奈;“自惭山叟”更直接抒发了未能归隐山林的愧疚之情。尾联以“翠崖幽谷”“倦鸟归云”作结,看似写景,实则暗喻人生归宿,最终以“惆怅白头”“远随尘土”收束全诗,直抒年华老去、漂泊无依的感慨,情感深沉而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李绅《望鹤林寺》
下一篇:唐·李绅《悲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