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眼看霜露":带着忧愁的目光看霜和露,
"寒城菊自花":寒冷的城中菊花独自开放。
"天风随断柳":天空中的风追逐着折断的柳枝,
"客泪堕清笳":客居他乡之人的眼泪随着凄清的胡笳声落下。
# 清:一作晴。
"水净楼阴直":水清澈平静,楼的影子笔直地映在水中,
# 楼:一作城。
"山昏塞日斜":山色昏暗,边塞的太阳渐渐西斜。
"夜来归鸟尽":夜晚来临,归巢的鸟儿都已归尽,
"啼杀后栖鸦":后栖息的乌鸦不停地啼叫。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诗人开篇便以“愁眼”奠定情感基调,寒霜冷露本就给人凄清之感,而寒城中菊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更添孤独寂寞,借景直接传达出内心的愁苦。颔联“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天风”吹动“断柳”,画面充满萧索之意,此时传来清笳声,在异乡的诗人闻此声,不禁泪下,借景与声表达出漂泊的哀伤。颈联“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水清澈,楼阴笔直倒映水中,是静景;山色昏暗,边塞落日西斜,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郁闷。尾联“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夜晚归鸟都已归巢,而后栖的乌鸦啼叫声划破夜空,以动衬静,愈发突出环境的寂静与凄凉,进一步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愁苦。
# 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故作诗多用一“自”字。……《遣怀》诗云:“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言人情对景,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此诗因时事伤怀,而强为排遣,故兴起于寒城之菊……“客泪”、“山昏”二句,根“霜露”来,正其苦怀;而“天风”、“水净”二句,根“菊花来,正其借以自遣者。……忠爱结自衷曲,景物取之目前,触景伤心,情生景会,沉着痛快,列之《三百》而无愧者。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历乱无端,全似《风》《骚》,岂得以起承转合求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此边塞凄凉,触景伤怀,而借诗以遣之。句句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说到酸心渗骨处,读之令人欲涕。顾注:结联即“上林无限树,不借一枝栖”之意,盖叹卜居无地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结以比语豁出,不嫌于尽。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只“愁眼”二字,提出“怀”字,以下皆欲即景遣之也。顾云:却句句不能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上一篇:唐·杜甫《送贾阁老出汝州》
下一篇:唐·杜甫《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