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马天雨雪":驱马奔驰正逢天降大雪,
# 雨雪:即下雪。雨,作动词用。
"军行入高山":行军进入一座高山。
"径危抱寒石":沿着危险的山路抱运寒石修筑城垒,
# 径危抱寒石:山高所以径危。因筑城,故须抱石。
"指落曾冰间":冻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间。
# 曾:一作层。,指落:手指被冻落。
"已去汉月远":此处距国门已十分谣远,
# 汉月:指祖国。
"何时筑城还":何时才能筑好城垒得以归还。
"浮云暮南征":头上的暮云悠悠南去,
# 浮云暮南征:“浮云”两句:祖国在南方,所以见浮云南去便想攀住它。“暮”字含情。
"可望不可攀":只能远远望见,却无法攀援追随。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介绍了驱马冒雪入山、抱石履冰的行军艰辛景象与望月思归、浮云南征的怅惘场景,写出了征夫戍边筑城的苦难处境与深切的思乡之情。
2. 分段赏析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开篇描绘行军的环境与场景。“天雨雪”点明天气寒冷,正下着雨雪;“军行入高山”则写出军队行进在高山之中,“驱马”“入高山”勾勒出艰难的行军画面,开篇便渲染出苍凉艰苦的氛围。“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描写严寒困苦真切惊人,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不禁心生寒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同样刻画严寒,两者程度不同,后者稍作夸张却不违背常理。由此能体会到现实主义细节描写中分寸的把握。开元末年以来,朝廷多次修筑军城防守边疆。筑城常常能带来边境短暂的安定,所以服役的人每当愁苦到极点时,总会期盼有一天能结束战争、筑完城后归家。《资治通鉴》记载开元十六年(728)十二月丙寅日的敕令:“长征兵没有返回的日期,人情难以忍受;应分为五批,每年派一批回家探亲沐浴,五年后功勋可晋升五等。”连皇帝都公开承认征兵制度的不合理和边疆士兵永无归期的悲苦,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初唐以来描写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特别兴盛,并非偶然。皇帝偶尔发善心,颁布“德音”,规定得具体又理想,一年一换,轮流回家探亲沐浴,但真要落实,谈何容易!这不过是故意摆出姿态,收买人心罢了。从后来朝廷穷兵黩武、征兵频繁的情况来看,这道敕令中的承诺恐怕从未兑现过,而征兵制度的糟糕、戍边士兵的苦难,更是变本加厉,比以往更加严重。如此一来,服役的人远在边疆,归家遥遥无期,只好仰望浮云,心神飞向故乡,依靠远望来排遣忧伤。“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思乡与期盼。“汉月”代指故乡的明月,“已去汉月远”写出远离故乡的惆怅;“何时筑城还”则以设问表达对归期的期盼,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筑城劳作返回家乡,将思乡之情与对战争的无奈融为一体。“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以景物收束,深化情感。“浮云暮南征”描绘傍晚时分浮云向南飘去的景象,“南征”暗合故乡的方向;“可望不可攀”则写出看着浮云却无法追随它归去的失落,用浮云的可遇不可求,隐喻归乡愿望的难以实现,将思乡的惆怅与无奈推向深处。
# 此十四篇(按指前后《出塞》)笔力与《古诗十九首》并驱。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前后《出塞》,字字句句,皆宜圈点。神化之妙,言之不悉。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诗有体有格:体贵,格高;体不贵,格卑。此诗独具汉魏风骨,其体贵也。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周珽曰:前后《出寒》诸什,奴隶黄初诸子而出,如将百万军,宝之惜之,而又能风雨使之,真射潮之力,没羽之技。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六朝好拟古,类无其事,而假设其词。杜诗词不虚发,必因事而设,此即“修辞立诚”之旨,非诗人所及。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
# 《前出塞》云“赴交河”……当是天宝间哥舒翰征吐蕃时事;而诗有“磨刀呜咽水”,陇头乃出征吐蕃所经繇者,诗亦当作于此时。注云“追作”,非也。……《出塞》九首,是公借以自抒其所蕴。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张鋋曰:李杜二公齐名,李集中多古乐府之作,而杜公绝无乐府,惟此前后《出塞》数首耳;然又别出一格,用古体写今事。大家机轴,不主故常,昔人称“诗史”者以此。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毛诗》无处不佳,予尤爱《采薇》《出车》《杕杜》三篇,一气贯串,篇断意联,妙有次第。千载后,得其遗意者,惟老杜《出塞》数诗。此诗节节相生,真与《毛诗》表里,必不可删。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九首皆代从军者之词,指事深切,以沉郁写其哀怨,有亲履行间所不能自道者,可使天雨粟,鬼夜哭矣。读《东山》《江汉》诸诗,《风》《雅》既变,斯为极焉。以视王粲《从军》五首,真靡靡不足道。后开篇视此稍纵而格力如一,其所缘起者殊也。吴昌祺曰:扫绝依傍,独有千古,无意不深,无笔不健。于鳞谓杜五古不合汉魏,乌知其尽脱窠臼而异轨齐驱耶!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九章多从军愁苦之词。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诠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当与《东山》《采薇》诸诗并读,视太白乐府更高一筹。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刘会孟曰:作者缓急自合。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周珽曰:写出戍苦乡思,诵之惨然。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前四句言军士之苦,如亲历之者。在途则生死向前,在军则无日不思归,此人情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此草言筑城事。叙景处不仅本“载途雨雪”,兼从“渐渐之石”章来;末语更有《扬水》之痛。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高戍守也。戍守则须城筑,城筑必依山险。三、四,写冲寒陟危之苦、设色黯惨,边庭之苦极矣。苦极故思家也。六亲之念,前已丢开,此又提起,有雪舞回风之致。……读《东山》之诗,知此为“变风”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上一篇:唐·杜甫《画鹘行》
下一篇:唐·杜甫《上白帝城二首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