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西长笋别开门":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
"堑北行椒却背村":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 行椒:成行的椒树。
"梅熟许同朱老吃":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
# 朱老:与下文的“阮生”都是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
"松高拟对阮生论":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 阮生:后世常与“朱老”连用成“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草堂周边竹笋、行椒、梅子、松树等景致,以及诗人由景引发的邀友尝梅、谈古的联想。体现了诗人对草堂幽静环境的爱赏,以及历经奔波后对朴素安稳生活的满足。借景与事抒发了淡泊的心情,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心境与志趣。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堂西竹笋、堑北行椒、园中的梅子、堂前的松树等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邀朱老尝梅、与阮生谈古的想法,抒发了对草堂生活的喜爱和淡泊的情怀。虚实结合:实写堂西长笋、堑北行椒等眼前之景,而“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则是虚写,想象未来与友人相处的场景,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意境。
3. 分段赏析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从形象塑造看,生动展现了堂西竹笋蓬勃生长,需要另开门径的景象,以及堑北椒树成行列,背向村落的画面,勾勒出草堂周边充满生机的田园景致。语言上,用词质朴自然,“长”“行”等字简洁地描绘出事物的状态。表达技巧上,运用赋的手法,平铺直叙地描写景物,为后文抒情做铺垫。“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内容主题上,体现出诗人对与友人共享生活、谈古论今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质朴友情和闲适生活的向往。形象方面,“梅熟”“松高”不仅是自然景象,也暗示了一种成熟、高洁的氛围。表达技巧上,借景抒情,通过对未来与友人相处场景的想象,抒发内心的情感。
# 诗思丰狭,自其胸中来。若思同而句韵殊者,皆象其人,不可强求也。张祜送人游云南,固尝张大其境矣,曰“江连万里海,峡入一条天”。至老杜则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又曰“路经滟灏双蓬鬓,天入沧浪钓舟”,以较祜语,雄伟而又优裕矣。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四
# 子美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坡《题真州范氏溪堂诗》云:“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盖用杜老诗意也。
宋曾慥《高斋诗话》
# 韩子苍云,老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杜少陵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诗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极尽写物之工。
宋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
# 绝句四句皆对,杜工部“两个黄鹂”一首是也,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也。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是也。或以为陶渊明诗,非。杜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实祖之。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杜之律,李之绝,皆天授神诣。然杜以律为绝,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句,本七言律壮语,而以为绝句,则断锦裂缯类也。李以绝为律,如“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本五言绝妙境,而以为律诗,则骈拇枝指类也。
明胡应麟《诗薮》
# 长江万里,人言出于岷山,而不知元从雪山万壑中来。山亘三千余里,特起三峰。其上高寒多积雪,朝日曜之,远望日光若银海。杜子美草堂正当其胜处。其诗曰:“窗含西岭千秋雪。”
明顾元庆《夷白斋诗话》
# 此四诗盖作于入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三,是自适语。草堂多竹树,境亦超旷,故鸟鸣鹭飞,与物俱适,窗对西山,古雪相映,对之不厌,此与拄笏看爽气者同趣。门泊吴船,即公诗“平生江海心,夙昔具扁舟”是也。公盖尝思吴,今安则可居,乱则可去,去亦不恶,何适如之!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上兴下赋,意本一贯,注家以四景释之,浅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此皆就所见掇拾成诗,亦漫兴之类。所谓漫兴,就是触景生情,随遇所感,似漫不经心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卷十二
下一篇:唐·杜甫《咏怀二首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