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出河西":牵牛星出现在天河以西,
"织女处其东":织女星位于天河以东。
"万古永相望":万古以来它们永远只能隔河相望,
"七夕谁见同":七夕之夜,谁又见过它们一同出现在天空。
"神光意难候":两星交会,那神异的灵光始终难以被人等到,
# 意:一作竟。,光:一作仙。
"此事终蒙胧":牵牛与织女七夕相会之事终究没有实证。
# 终蒙胧:指事不可确信。
"飒然精灵合":假如说它们的精气会突然会合在一起,
# 飒然:飘动貌。
"何必秋遂通":那又何必等到秋天才相通。
# 通:一作缝。
"亭亭新妆立":妆饰一新的织女星亭亭玉立在银河边上,
# 亭亭:高远貌。
"龙驾具曾空":驾着龙车徘徊在天空。
# 曾空:高空。空:一作穹。,龙驾:龙拉的车。
"世人亦为尔":世上的人也都在为了它的出现而乞巧,
"祈请走儿童":就连青少年们也在到处奔走着欢呼助兴。
# 走儿童:孩子们奔走相告。
"称家随丰俭":各随自家的丰俭而祭祀,
# 丰俭:指供品果馔的厚薄。
"白屋达公宫":下自贫民百姓,上至贵族王公。
# 公宫:指皇宫。,白屋:古代平民住房不施采,故称。
"膳夫翊堂殿":皇宫里的大厨在忙着准备祭品,
# 翊堂殿:指陈设馔具。,膳夫:官名,掌天子及后妃的饮食。
"鸣玉凄房栊":腰挂佩玉的女人们也纷纷走出内室来到院中。
# 凄房栊:指房内空无一人,共在庭院之中。房栊:窗户。,鸣玉:妇女身上的环佩之声。
"曝衣遍天下":全天下的女子白天都会把衣裳曝晒在太阳之下,
# 曝衣:即晒衣。
"曳月扬微风":夜里身着盛装在风前月下乞巧于神明。
"蛛丝小人态":那蛛丝也以小人之态,
"曲缀瓜果中":曲折地连缀在瓜果之中。
# 缀:一作掇。
"初筵裛重露":一早摆上的筵席已被浓重的露水所打湿,
# 初筵:筵席初始。
"日出甘所终":一直等到天将亮时,乞巧仪式方才甘心告终。
# 终:一作从。
"嗟汝未嫁女":你这个尚未出嫁的女子真是令人嗟叹,
"秉心郁忡忡":为何总是如此地忧心忡忡。
# 忡忡:忧愁貌。
"防身动如律":你应当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动,
# 动如律:一举一动都有律令规诫。
"竭力机杼中":竭尽全力从事好纺织的事情。
# 机杼:织布机。
"虽无姑舅事":你虽然没有公爹公婆可以事奉,
# 姑舅事:出嫁后侍奉公婆之事。
"敢昧织作功":又岂能违背礼法,不从事纺织劳动。
# 昧:失,误。,敢:岂敢。
"明明君臣契":明明君臣之间已达成契合,
# 君臣契:喻夫妇之道,有如君臣,臣一失身,君将不容。
"咫尺或未容":可还是有近臣不为君主所容。
# 咫尺:喻距离很近。八寸为咫。
"义无弃礼法":君臣关系应讲大义,但也须处之以礼,
"恩始夫妇恭":夫妻之间应讲恩情,但也须待之以恭。
# 夫妇恭:夫妇相敬如宾。
"小大有佳期":无论富贵贫贱,女子都有婚配的佳期,
# 小大:小指婚配,大指仕进。
"戒之在至公":一定要合乎公义方可执行。
# 至:极公正。
"方圆苟龃龉":男女之间的婚姻不能苟合,
# 龃龉:齿参差不齐。喻抵触,不合。
"丈夫多英雄":君臣关系的道义也与此相同。
# 丈夫多英:一作勿替丈夫。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以神话传说与社会现实交织为题材的诗作。表达了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也暗含对社会现实和君臣伦理的深刻隐喻。
2. 写作手法
白描:“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这两句以简洁的方位词直接点明牵牛星与织女星的空间位置,未加任何修饰或渲染,仅用客观陈述勾勒出两星隔河相望的基本格局。这种不加主观情感、仅以简练笔墨呈现事物特征的写法,符合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施烘托渲染”的特点。与诗中其他带有想象或情感色彩的句子相比,此句更注重客观描述。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先点明牵牛织女隔河相望的神话位置,“万古永相望”突出其长久分离的孤独;“七夕谁见同”则以疑问质疑传统传说中七夕相会的真实性,为后文铺垫。“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进一步深化质疑:神光难候、真相朦胧,精灵相合未必只在秋日。这里“飒然”二字写出精灵相合的轻盈,却也暗示人间对神话的想象未必符合实际。“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转向织女形象:她亭亭玉立、新妆初成,却只见龙驾空荡,强化神话的空幻感。“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则转向人间——孩子们为七夕奔走祈愿,以“走”字写出孩童的天真与虔诚,画面鲜活。“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详细描绘人间七夕习俗:无论贫富(“白屋达公宫”),从准备膳食到晾晒衣物,从瓜果缀蛛丝到月下曝衣,处处可见百姓对节日的重视。“曳月”“蛛丝”等细节,以生活化的场景展现民俗的热闹与细腻。“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写七夕宴饮从夜露沾衣到日出方歇,呼应前文习俗的热闹。“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笔锋一转,聚焦未嫁女子:她们内心忧虑(“郁忡忡”),严守礼法(“防身动如律”),尽力织作(“竭力机杼中”)。即便无婆媳之事,也不敢懈怠织功,刻画出古代女性勤劳守礼的形象。末段“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由夫妇关系升华至君臣:即便有契约(“君臣契”),也可能因矛盾(“咫尺或未容”)疏远;夫妇需守礼法才有恩情,而为人处世更要以“至公”为准则。若方枘圆凿(“方圆龃龉”),即便为英雄也难免悲剧。
上一篇:唐·杜甫《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