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ǎn
xìng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uò
fēng
piāo
yàn
cǎn
dàn
dài
shā
cháng
lín
xiāo
xiāo
qiū
cǎo
gèng
běi
xūn
tiān
gāo
lóu
chuī
yān
zhī
nán
lín
jiǔ
yuè
yóu
chī
cháng
líng
ruì
tóu
ér
chū
liè
dài
míng
xīng
gōng
jīn
zhǎo
bái
wēi
xuě
wèi
zhī
suǒ
chí
zhú
dàn
jiàn
guāng
miè
guī
lái
xuán
liǎng
láng
mén
yǒu
jīng
jié
yǒu
yòng
ér
gāo
míng
jiān
lán
cuī
bái
xià
guì
zhé
qiū
fēng
qián
zhōng
luó
jiù
yǐn
shā
dào
shàng
rán
xiāo
jīng
zhào
jīn
wéi
shí
suǒ
lián
měng
píng
wēi
wǎng
wǎng
zāo
léi
hǒu
páo
xiào
zhī
chēng
zài
jiǎo
kàn
qǐn
chù
jīng
shǎn
shuò
rén
yǒu
shèn
quàn
yuán
è
zhāo
féng
jiā
zàng
qián
hòu
jiē
huī
guāng
gòng
zhǐ
qīn
bǎi
xíng
sòng
zhě
yǒu
xiàn
qiáng
jūn
kàn
shù
liàn
guī
shān
gāng

译文

北风卷着北归的大雁,凄冷的风里裹挟着沙土碎石。深林中风吹得草木簌簌作响,秋草虽已深秋却更显浓绿。北边里巷的富豪权势熏天,高楼上夜晚飘来悠扬的笛声。哪里知道南边的贫寒邻居,九月天里还穿着粗葛夏衣。长陵一带尖嘴猴腮的纨绔子弟,天未亮就准备好出猎。红色的弓上搭着金爪箭镞,白马踏过薄薄的积雪。也不知他们要追赶什么猎物,只看暮色渐渐消散。打猎回来将两只狼挂在门前,门庭间还摆着象征权势的旌节。漆树因有用而被刀割取汁,油脂因能照明而被熬煮耗尽。兰草在白露降临中遭摧残,桂树在秋风掠过前已被折断。官府中聚集着前任的长官,沙土铺就的道路依旧如旧。曾经显赫一时的萧京兆,如今却被世人同情哀叹。猛虎仗着自己威风凛凛,却常被迅速捆缚失去自由。它如雷般怒吼只是徒劳,脚下早已踩着猎人设的木桩陷阱。突然看它被剥下的皮张在地面,昔日锐利的眼睛再无光芒。人的狠毒比这更甚,足以用来警示那些穷凶极恶之徒。清晨遇到富家的葬礼,送葬队伍前后都闪耀着荣华的光彩。众人都指点说这户亲戚势大,穿细麻丧服的队伍足有百人相随。可这些送葬的人终将各自走向死亡,不必羡慕这户人家生前的煊赫强盛。你看那用白绢裹尸的人,最终也能归葬山冈,与草木同眠。

逐句剖析

"朔风飘胡雁":北风卷着北归的大雁,

# 胡雁:雁居塞北,古称胡地,故称。,朔风:北风。

"惨澹带砂砾":凄冷的风里裹挟着沙土碎石。

# 砾:碎石。,惨澹:天色昏暗貌。

"长林何萧萧":深林中风吹得草木簌簌作响,

# 萧萧:风声。

"秋草萋更碧":秋草虽已深秋却更显浓绿。

# 萋:茂盛。《古诗十九首》其十二:“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北里富熏天":北边里巷的富豪权势熏天,

# 熏天:形容气焰之盛。,北里:指达官贵人之家。唐代长安城,皇宫在北部,达官贵人多居其附近,城南多为平民所居,故下文又有南邻作对比。

"高楼夜吹笛":高楼上夜晚飘来悠扬的笛声。

"焉知南邻客":哪里知道南边的贫寒邻居,

"九月犹絺绤":九月天里还穿着粗葛夏衣。

# 絺绤:葛布细称絺,粗称绤,是做夏衣的材料。

"长陵锐头儿":长陵一带尖嘴猴腮的纨绔子弟,

# 锐头儿:尖头小面的人。孔衍《春秋后语》:“平原君对赵王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锐,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视事明也。’”此指权贵子弟。,长陵:汉高祖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为富贵人家聚居之处。

"出猎待明发":天未亮就准备好出猎。

# 明发:天亮。

"骍弓金爪镝":红色的弓上搭着金爪箭镞,

# 金爪镝:谓箭嫉锐利如金爪。,骍弓:调理良好的弓。《诗·小雅·角弓》:“騂騂角弓。”骍,一作觲。

"白马蹴微雪":白马踏过薄薄的积雪。

# 蹴:踏。

"未知所驰逐":也不知他们要追赶什么猎物,

# 驰逐:追猎。

"但见暮光灭":只看暮色渐渐消散。

# 暮光灭:指天黑。

"归来悬两狼":打猎回来将两只狼挂在门前,

"门户有旌节":门庭间还摆着象征权势的旌节。

# 旌节:皇帝颁发给将帅的信物。旌为旗,可行赏;节为杖,可执法。

"漆有用而割":漆树因有用而被刀割取汁,

# 漆有用而割:“漆有”四句:《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汉书·龚胜传》:“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注:“薰,芳草。”膏,油脂,可照明。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开始转凉。

"膏以明自煎":油脂因能照明而被熬煮耗尽。

"兰摧白露下":兰草在白露降临中遭摧残,

"桂折秋风前":桂树在秋风掠过前已被折断。

"府中罗旧尹":官府中聚集着前任的长官,

# 尹:京兆尹,掌治京师。天宝年间,京兆尹常被宰相罗致为私党。如萧炅是李林甫的私党,鲜于仲通是杨国忠的私党。,罗:罗致。,府:垂相府。

"沙道尚依然":沙土铺就的道路依旧如旧。

# 沙道:唐宰相出行,府县载沙填路,称为沙道,亦称沙堤。参见李肇《国史补》卷下。

"赫赫萧京兆":曾经显赫一时的萧京兆,

# 萧京兆:萧炅。天宝二年,官京兆尹,依附李林甫,后杨国忠得势,贬为汝阴太守。事见两《唐书·杨国忠传》、《通鉴》卷一一六。

"今为时所怜":如今却被世人同情哀叹。

# 今为时所怜:京兆尹萧炅与鲜于仲通辈皆为宰相私人,故云。

"猛虎凭其威":猛虎仗着自己威风凛凛,

"往往遭急缚":却常被迅速捆缚失去自由。

# 急缚:紧捆。《后汉书·吕布传》:曹操缚吕布,布曰:“缚太急。”操曰:“缚虎不得不急。”

"雷吼徒咆哮":它如雷般怒吼只是徒劳,

# 雷吼:吼声如雷。

"枝撑已在脚":脚下早已踩着猎人设的木桩陷阱。

# 枝撑:木柱,用来缚虎。

"忽看皮寝处":突然看它被剥下的皮张在地面,

# 皮寝:虎被杀后,剥下皮来作褥垫。

"无复睛闪烁":昔日锐利的眼睛再无光芒。

# 睛闪烁:虎眼里发出的凶光。

"人有甚于斯":人的狠毒比这更甚,

# 斯:此。即虎由凭威到皮寝。,甚:超过。

"足以劝元恶":足以用来警示那些穷凶极恶之徒。

# 元恶:首恶,穷凶极恶的人。,劝:一作戒,劝戒。

"朝逢富家葬":清晨遇到富家的葬礼,

# 逢:一作逆。

"前后皆辉光":送葬队伍前后都闪耀着荣华的光彩。

# 辉光:指葬仪之盛。,皆:一作见。

"共指亲戚大":众人都指点说这户亲戚势大,

# 大:众多。

"缌麻百夫行":穿细麻丧服的队伍足有百人相随。

# 百夫行:指长长的送葬行列。,缌麻:古时丧服名,用细麻布制成。

"送者各有死":可这些送葬的人终将各自走向死亡,

"不须羡其强":不必羡慕这户人家生前的煊赫强盛。

# 强:优越。

"君看束练去":你看那用白绢裹尸的人,

# 束练:指裹束而葬。据改《三国志·吴书·诸葛格传》载:孙峻杀诸葛恪,以苇席裹身,篾束其腰,投之于石子冈。练:一作缚。

"亦得归山冈":最终也能归葬山冈,与草木同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遣兴五首》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作品围绕社会现实展开多角度书写。其一以秋景起兴,“朔风”“秋草”渲染萧瑟,对比“富熏天”的奢靡与“南邻客”“犹絺绤”的清苦,暗含对社会不公的感慨;其二写长陵少年狩猎场景,侧重动作描写,突出其勇武;其三以“漆割”“膏煎”“兰摧”“桂折”作比,叹贤能遭摧残;其四借猛虎被缚,警示权贵莫仗势欺人;其五通过富家葬礼的奢华,点破“各有死”的生死无常。全诗语言沉郁,善用对比、比喻等手法,紧扣现实,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与对社会乱象的批判,体现杜甫“诗史”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与“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形成强烈对比,“北里”指长安城北的繁华区,“富熏天”形容财富堆积如云,高楼笛声更显奢靡,而“南邻客”却仍穿着夏天的细葛布衣,在九月深秋时节显得单薄寒酸。揭露社会贫富悬殊,暗含对世道不公的批判。白描:“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以简洁笔墨勾勒北风中胡雁飘飞、沙尘弥漫的景象,不加渲染却尽显秋寒萧瑟;“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直接描绘长林萧瑟、秋草繁茂的样子,用语朴素却画面清晰;“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简笔勾勒富贵人家高楼吹笛的享乐场景;“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直白写出南邻贫者九月仍穿单衣的境况,均以直白笔触呈现,不加修饰。用典:“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化用《楚辞·招隐士》典故。《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春草茂盛反衬游子不归的惆怅。杜甫此处反用其意——秋草本应枯黄,却“萋更碧”,表面写草木顽强,实则暗喻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比喻:“兰摧白露下,桂折秋风前”以兰草、桂树在白露、秋风中摧折为喻,将贤才比作兰桂,用自然景象的衰败,形象写出贤才在困境中被摧残的遭遇,抒发对其不幸的同情。化用:“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化用《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原意是树木因有用被砍伐,膏脂因能燃烧被煎熬。诗中借漆树被割、膏脂自煎,隐喻贤才因有用而遭摧残,赋予典故新的内涵,暗含对贤才困境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其一,写北方秋景与贫富对比。“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以冷风卷雁、砂砾纷飞的景象开篇,营造出萧瑟苍凉的氛围。“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进一步用萧萧林木、萋萋秋草的细节,强化秋意的浓烈。“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描绘权贵居所的奢华——香气熏天的高楼里,彻夜传来笛声。“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笔锋陡然落到普通百姓身上,九月天仍穿着夏布单衣,两相对比,暗含对贫富悬殊的愤懑,也流露出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其二,刻画贵族出猎场景。“长陵锐头儿,出猎待明发。”点明主角是长安权贵子弟,天未亮就准备出发。“骍弓金爪镝,白马蹴微雪。”用精良的弓箭、雪白的骏马等细节,渲染其装备奢华。“未知所驰逐,但见暮光灭。”则笔调一转,写他们盲目追逐,只看到暮色消散。“归来悬两狼,门户有旌节。”以挂着狼尸、树立旌节的画面收尾,看似彰显“战功”,实则暗讽权贵空有虚势,徒有其表。其三,借物喻人,感慨世事无常。“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以漆树因有用被割取、油脂因明亮被熬煎起兴,引出“兰摧白露下,桂折秋风前。”的自然之景——香草在秋露中折损,佳木在秋风里凋零,暗喻贤能之士常因才遭祸。后四句转到人事:“府中罗旧尹,沙道尚依然。”写旧官仍在、道路未改,而“赫赫萧京兆,今为时所怜。”曾经显赫的京兆尹如今被人怜悯,以具体人物命运的变化,强化“盛极必衰”的深沉感慨。其四,以猛虎喻恶人,警示强横者。“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开篇用“猛虎”象征强势者,却“遭急缚”形成反差。“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进一步写其虽吼声震天,脚下已被绳索束缚。“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则以虎皮被剥、眼神消亡的画面,彻底瓦解其威严。“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直抒胸臆:人比猛虎更狠,这样的结局足以劝诫那些为恶者,语言直白却振聋发聩。其五,由富家葬礼引发生死思考。“朝逢富家葬,前后皆辉光。”写葬礼场面盛大,前呼后拥、光彩夺目。“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补充细节,众人指点着家族庞大、送葬者众多,看似风光无限。“送者各有死,不须羡其强。”指出无论送葬者还是逝者,终有一死,不必羡慕其权势。“君看束练去,亦得归山冈。”以“束练”(丧服)代指逝者,说他们最终不过是回归山冈,平淡收尾。全段通过葬礼的“盛”与死亡的“必然”对比,传递出对富贵荣宠的淡泊,以及对生命无常的豁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遣兴》诗,章法简净,属词平直,不露才情,有建安风骨,《杂诗六首》之遗韵也。普之宫室,“三吏”、“三别”、前后《出塞》,堂殿之壮者也。《遣兴》备五首,曲室之精者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钟云:前一诗(按指此诗)风生,后二诗(按指“猛虎凭其威”与“朝逢富家葬”)冰冷,闲眼看人,热心劝世,此老真是菩萨!钟云:笔亦如电(“未知”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董益曰:此篇讥时贵骄横,权宠太盛,而曾不知尊主、庇民之道,徒以游畋取恩败国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章叹少年射猎之事。上四,早猎之景;下四,夜归之兴。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五章亦系古《杂诗》体,信手拈来,自觉可歌可泣。李云:讽而不露(“归来”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乱沿武夫得志,见于诗者始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玉华宫》

下一篇:唐·杜甫《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