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公后世多贤":逍遥公的后事子孙中贤者很多,
# 逍遥公:韦二少府的祖先是北周时韦复和唐中宗时韦嗣立,均封为逍遥公。
"送尔维舟惜此筵":我为送别韦氏而停船很珍惜离别之筵。
# 惜:哀伤,痛惜。,尔:你,指韦匡赞,事迹不详。
"念我能书数字至":如蒙相念,能寄简短书信我已满足,
# 能书:一作常能。书:写。,念我:思念我。
"将诗不必万人传":至于我的诗篇,则不劳你传于世人。
# 不必万人传:不必在众人中传吟。,将诗:带去的诗。
"时危兵甲黄尘里":时局危难战乱不休,
# 兵甲:兵器衣甲的总称,引申为战争。,时危:时局艰危。
"日短江湖白发前":而我已经白发苍苍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 日短:比喻年迈衰老,剩下的日子不长了。
"古往今来皆涕泪":瞻望古人,皆为离别而洒泪,
"断肠分手各风烟":顾念别后,你我备怀凄情入于风烟之中。
# 风烟:指战乱。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开篇点出送别友人韦二少府匡赞之事,接着在颔联向友人致以殷切嘱托,希望其能写信联系,不必追求诗作万人传扬。颈联感慨处于战乱的动荡时代,时光短暂,自己已生白发,暗示日后相逢艰难。尾联则借离别,抒发了自身命运的悲叹以及与友人分别的苦痛,同时也隐含着主客双方不被重用的沉痛。整首诗将离愁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情感深沉悲怆。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将战乱的社会现实场景与自身时光流逝、白发渐生的感慨相结合,既展现出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又表达出人生苦短、命运坎坷的悲伤情绪,使情与景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直抒胸臆:“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直接向韦二少府表达别后期望,希望对方想念自己时能写信,同时对自己的诗传播提出嘱托,展现出真挚的情谊。
3. 分段赏析
“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从人物角度,首句点明韦二少府匡赞的出身,赞扬其为逍遥公后人,贤良有德,表达敬重。次句通过“送尔”“维舟”描绘送别场景,“惜此筵”直抒胸臆,炼字精准,凸显对此次相聚及友情的珍惜,也流露出别后难再相见的遗憾,奠定了全诗惜别基调。“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在语言风格上质朴自然,以对话般的口吻料想别后情状。“念我”体现对友人牵挂自己的期盼,“能书数字至”直白地表达希望友人写信的愿望。“将诗不必万人传”则委婉暗示自己对虚名的淡泊,借对诗作传播的态度,传达出复杂心境,同时运用这种嘱托的表达方式,深化了两人的情谊。“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展现社会与个人形象,“时危兵革黄尘里”勾勒出战乱时局,“时危”“兵革”营造紧张压抑氛围,揭示社会现实。“日短江湖白发前”写自身处境,“日短”感慨时光飞逝,“江湖”表明漂泊无定,“白发”凸显衰老,与友人形成对比,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身在乱世中漂泊无依的悲哀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从情感主旨角度,“古往今来皆涕泪”将个人离别之痛置于历史长河中,使情感更具厚重感。“断肠分手各风烟”中,“断肠”极言离别痛苦之深,“各风烟”暗示两人此后将在动荡中各自漂泊离散,直接抒情,深刻表达了命运无常的悲叹和离别的哀愁。
4. 作品点评
《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是杜甫的送别诗。在文学地位上,此诗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诗风下对离情与社会现实的融合表达。从写作特色看,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离愁别苦与社会现实相勾连。开篇点明送别,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中间“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生动地描绘出战乱时局的动荡和人生的短暂无奈,让个人情感有了更深厚的社会根基。同时,诗人借此讽刺了统治阶级人才政策的不合理,揭示出主客双方怀才不遇的沉痛。
# 最后十四个字,囊括千戢人间离情,视野博大,笔力千钧。情悲而境壮,是杜诗本色。
现代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韩成武《少陵体诗选》
上一篇:唐·杜甫《贻华阳柳少府》
下一篇:唐·杜甫《竖子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