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è
zhàn
guī
cǎo
táng
jiǎn
jiào
liáo
shì
shī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iǔ
yīng
dào
xiāng
suí
ěr
lái
shú
zhī
jiāng
jìn
pín
wèi
cǎo
táng
huí
é
cháng
shǔ
chái
jīng
làng
kāi
dōng
lín
zhú
yǐng
yuè
gèng
zāi

译文

长久漂泊他乡,坚守着心中的道义,唯有你啊,兄弟一路相伴而来。谁能想到江边路途如此近便,你为料理草堂,频繁往返奔波。鹅鸭数量该好好清点照看,柴门可别随意敞开,要留意安全。东边树林里竹影显得稀薄,腊月时节,更要补种些新竹呀。

逐句剖析

"久客应吾道":长久漂泊他乡,坚守着心中的道义,

# 久客:长久客居在外,指诗人自己。

"相随独尔来":唯有你啊,兄弟一路相伴而来。

# 独尔:只有你。

"孰知江路近":谁能想到江边路途如此近便,

# 孰:清楚知道。

"频为草堂回":你为料理草堂,频繁往返奔波。

# 频:屡次。

"鹅鸭宜长数":鹅鸭数量该好好清点照看,

# 宜:应当。

"柴荆莫浪开":柴门可别随意敞开,要留意安全。

# 柴荆:用树枝条做成的门。

"东林竹影薄":东边树林里竹影显得稀薄,

# 竹影薄:喻竹稀,此句可以看出杜诗善于炼字,往往涉笔成趣。,东林:东边的竹林。

"腊月更须栽":腊月时节,更要补种些新竹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收录于《十八家诗抄》《杜诗详注》等典籍。首联以漂泊生涯起笔,凸显兄弟相伴的情分;颔联写弟弟为料理草堂频繁往返,暗含对家园的牵挂;颈联聚焦生活细节,叮嘱照管禽畜、关好柴门,满溢对家园的珍视;尾联提及补种竹林,寄寓对草堂生机的期许。诗作以家常语写兄弟情与家园念,借生活细节传递战乱中对安稳居所的守望,“以诗证史”展现唐代社会民生侧影,其细腻写实风格,为理解杜甫晚年心境与唐代生活图景,提供文学样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52岁的杜甫因战乱暂居梓州,遂委托弟弟杜占返回成都草堂进行检校与修缮,期间写下此诗。当时战乱未息,诗人漂泊辗转,草堂作为曾栖身的相对安定之所,承载着他对安稳生活的期许。经阿来考证,折射出漂泊期间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深切渴望,传递战乱中对家园存续、生活安稳的执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家事寄情的五言律诗。描绘了叮嘱照管鹅鸭、留意柴门、补栽竹林等生活细节,体现战乱时期诗人漂泊梓州对家园的深切挂念,借家常琐事传递对安稳生活的执着,暗藏家族精神传承期许,以细腻写实“以诗证史”,展现唐代民生侧影与诗人心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久客应吾道,相随独尔来”:杜甫长期漂泊,“久客”道尽流离之苦,在迷茫中,唯有弟弟相伴。以沧桑境遇起笔,凸显兄弟间特殊情分,为全诗奠定“亲情牵挂”基调,漂泊者的孤独与兄弟相依的温暖交织,开篇便饱含深情。颔联“孰知江路近,频为草堂回”:“孰知”带意外之感,原来江路并不远,弟弟为料理草堂多次往返。一个“频”字,既体现弟弟对家事的上心,更折射出杜甫对草堂的牵挂——即便身处异地,仍时刻念着家园,借弟弟往返,强化对草堂的情感联结。颈联“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聚焦生活细节,叮嘱弟弟留意鹅鸭数量、莫让柴门随意开。“宜长数”是守护家园生机,“莫浪开”是筑牢安全防线,战乱背景下,这两句家常话,藏着诗人对“安稳生活”最朴素的期盼,以小见大,写尽乱世中对家园存续的执着。尾联“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看东林竹影稀疏,叮嘱腊月补栽。“竹”在传统文化里常象征气节、传承,补栽竹子,既是护佑草堂景致,更暗喻对家族精神传承的期许。战乱中坚守家园细节,借栽竹一事,将个人对家园的守护,升华为对家族文化、精神延续的寄望,让诗意更添厚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家务琐屑,有一片骨肉友爱在内。又曰:只觉其真,不觉其俚且碎,由其笔老气厚故也。

明钟惺《唐诗归》

# 絮絮家常语,入公手便成绝妙文章。

清李因笃《杜诗集评》

# 此篇通篇是对弟说话,朴而弥真,质而弥雅。

清石闾居士《藏云山房杜律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下一篇:唐·杜甫《鹿头山(山上有关,在德阳县治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