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本紫云山":我原本住在四川紫云山,
# 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环秀,古木樛翠,地里书谓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其北为天仓,为龙洞;其东为风洞,为仙人青龙洞,为露香台;其西为蟆颐,为白云洞;其南为天台,为帝舜洞,为桃溪源,为天生桥。有道宫建其中,名崇仙观,观中有黄箓宝宫,世传为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神人由他山徙置于此,宫之三十六柱皆檀木,铁绳隐迹在焉。此山地志不载,宋魏鹤山作记,载集中。太白生于绵州,所谓家本紫云山者,盖谓是山。
"道风未沦落":家父与我都一直喜欢道家精神。
"沉怀丹丘志":常常想归隐山林,
# 丹丘:传说中的神仙之地,昼夜长明。
"冲赏归寂寞":喜欢空灵沉寂的环境。
"朅来游闽荒":离开故乡来到闽越一带,
# 闽荒:指越中,其地近闽,故云。闽,今福建地,在唐时为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五郡之地。东瓯与闽地相连接,在唐时为温州、台州、处州三郡之地。秦时立闽中都,合东瓯在内。至汉始分东瓯,以立东海王。太白生平未尝入闽,而温、台、处三州则游历多见于诗歌,疑此诗所谓“闽荒”者,指东瓯之地而言也。
"扪涉穷禹凿":寻找大禹等的仙迹。
# 禹凿:大禹开凿的江河。
"夤缘泛潮海":攀登高山,泛舟沧海,
"偃蹇陟庐霍":又来到庐山霍山修炼。
# 偃蹇:高耸貌。
"凭雷蹑天窗":借助雷声打开人的天耳,远听千里之外;
"弄影憩霞阁":居高阁玩赏霞光云影。
"且欣登眺美":很喜欢登高一览美景,
"颇惬隐沦诺":也喜爱这种隐居生活。
"三山旷幽期":在三山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 三山:谓海中三神山。
"四岳聊所托":姑且将身心托付给这四岳的崇山峻岭。
# 四岳:《左传》:四岳三涂。杜预注:四岳,东岳岱,西岳华,南岳衡,北岳恒。盖古称四岳,不兼中岳在内,后世兼中岳而言,故称五岳也。
"故人契嵩颍":老朋友元丹丘素来住在嵩山与颍水,
# 嵩颍:嵩山、颖水。,契:相投合。
"高义炳丹雘":高尚的道行连皇家都知道。
# 丹雘:《尚书·梓材》:“惟其涂丹雘。”孔颖达《正义》:雘,是采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炳丹雘”即炳若丹青之义。
"灭迹遗纷嚣":不与尘世来往,断绝俗风骚扰,
# 纷嚣:指世俗之事。
"终言本峰壑":自言山林中人。
"自矜林湍好":珍惜山林美趣,
"不羡朝市乐":不羡慕俗世的欢乐。
"偶与真意并":突然与真意相偶合,发现天机,
"顿觉世情薄":便感觉世间的一切都索然无味。
"尔能折芳桂":你喜欢采撷桂枝的高洁,
"吾亦采兰若":我也喜欢收纳兰草之清馨。
# 若:杜若,香草名。颜延年诗:“芬馥歇兰若。”李周翰注:“兰若,香草,幽兰、杜若也。”
"拙妻好乘鸾":我的爱人喜欢求仙,
# 乘鸾:游仙之事。
"娇女爱飞鹤":我女儿也好道。
# 飞鹤:游仙之事。
"提携访神仙":我们志同道合,相互帮助,
"从此炼金药":一起修炼,一起升天。
# 金药:金丹,上药也。
"白久在庐霍":李白长期居住在庐山、霍山,
# 庐霍: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南康二府界内。霍山:在今江南庐州界内。
"元公近游嵩山":元丹丘(元公)近来游历嵩山,
# 嵩山:在今河南登封、洛阳、巩、密四县界内。
"故交深情":我们交情深厚,
"出处无间":无论入世为官或隐居山林都毫无隔阂。
"岩信频及":他从山中频频来信,
"许为主人":邀请我以主人身份前往定居,
"欣然适会本意":这正合我心意,
"当冀长往不返":希望能长久隐居不再返回尘世,
"欲便举家就之":我打算携全家前去与他同住,
"兼书共游":并回信约定共游嵩山,
"因有此赠":因此写下这首诗赠予他。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充满隐逸之情的五言古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求仙历程,表达了诗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抒发了他与元丹丘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共同志趣,展现出其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
2. 分段赏析
第一层写元丹丘修道的根本。“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点明元丹丘的家乡在紫云山,这里是道教名山,“道风未沦落”强调他一脉相承,始终坚持道家清静高远的修行。“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中的“丹丘志”借用仙山之名表达他向往修道的志向,“冲赏归寂寞”用“冲淡”“寂寞”描绘出隐士淡泊宁静、远离世俗的心境。第二层叙述二人一同游历山水的过程。“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写元丹丘曾远行至闽地,探访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方,“穷禹凿”表达他探求古迹、不辞辛苦的精神。“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中“夤缘”指攀爬山岩的艰难,“偃蹇”写攀登庐山、霍山时曲折缓慢的样子,突出修行旅途的艰苦。“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用“雷”“天窗”写高山险峻,“弄景”写二人闲适赏景,表现修行之苦与寄情山水的悠然交错。第三层描绘隐逸生活与心境。“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直接写登高远望的喜悦,与归隐山林的心愿相契合。“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中“三山”借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旷幽期”含有寻仙无果的感伤,“四岳”则寄托于现实山水,表达暂时的归宿。“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腹”以“嵩颍”二山指代元丹丘心怀高洁,“炳丹腹”赞美他胸怀坦荡、真诚待人。“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写二人远离尘世纷争,最终归向山林。第四层写两人共同的求仙之心。“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写他们自觉喜爱山林清流,远离热闹的仕途生活,强调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中的“真意”指顺应自然的道理,与自然相契后,顿觉世俗人情浅淡可弃。“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用互赠香草表达彼此志同道合,“芳桂”“兰若”象征高洁品格。“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写妻女也喜欢仙禽,侧面表现全家向往神仙生活的心愿。“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结尾写一家人一同访仙求道,开始炼丹实践,为求仙之事付出了行动。
上一篇:唐·李白《送薛九被谗去鲁》
下一篇:唐·李白《赠常侍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