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o
yuán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2
shén
xiān
yǒu
miǎo
máng
táo
yuán
zhī
shuō
chéng
huāng
táng
liú
shuǐ
pán
huí
shān
bǎi
zhuǎn
shēng
xiāo
shù
chuí
zhōng
táng
líng
tài
shǒu
hào
shì
zhě
fēng
yuǎn
nán
gōng
xià
nán
gōng
xiān
shēng
xīn
zhī
tāo
wén
wén
gōng
huà
miào
zhēn
jìng
huǎng
jià
yán
záo
kāi
gōng
shì
jiē
lián
qiáng
qiān
wàn
yíng
diān
liú
jué
liǎo
wén
chè
tiān
fèn
fēi
suǒ
zhǒng
táo
chù
chù
wéi
kāi
huā
chuān
yuán
jìn
yuǎn
zhēng
hóng
xiá
chū
lái
yóu
niàn
xiāng
suì
jiǔ
hái
chéng
jiā
zhōu
zhī
lái
suǒ
xiàng
cāi
gèng
wèn
shé
zhōng
duàn
sàng
qián
wáng
qún
nán
kāi
xīn
zhǔ
tīng
zhōng
jué
gòng
rán
shuō
jīng
jīn
liù
bǎi
nián
dāng
shí
wàn
shì
jiē
yǎn
jiàn
zhī
yóu
liú
chuán
zhēng
chí
jiǔ
shí
lái
xiāng
kuì
shù
tóng
zūn
yuè
míng
bàn
宿
táng
kōng
lěng
hún
qīng
mèng
mèi
bàn
jīn
zhāo
zhā
míng
huǒ
lún
fēi
chū
xīn
jīng
rén
jiān
yǒu
lèi
zhù
rán
bié
nán
wéi
qíng
chuán
kāi
zhào
jìn
huí
wàn
cāng
cāng
yān
shuǐ
shì
níng
zhī
wěi
zhēn
zhì
jīn
chuán
zhě
líng
rén

译文

神仙到底是有是无还非常地渺茫,桃源仙境的传说也实在是荒唐可笑。流水盘旋绕着千回百转的山峦,这样的景象是画在生绡上的几幅图画,它们被挂在中堂。武陵守是一位喜欢作画的人,他将桃源图题上字,装上封寄到远方京城的尚书省南宫中。南宫先生得到画卷非常高兴,在图上挥笔题词,笔势浩荡,波浪起伏。图画妙绝传神,文章精巧工稳,奇异的仙境也恍恍惚惚好像移到了这里。画面上所画在山谷岩壁,上开凿建筑的房屋,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连绵不断。秦朝与汉朝的衰败从来没有听说,天开地裂的变化他们也毫不关心。远近的地方都种满了开花的桃树,盛开的桃花仿佛在川原上蒸腾出灿烂的红霞。刚刚来到这里还思念着故乡,经过长久的时间后这里反倒变成了家园。不知道乘船的渔人来自什么地方,根据他的不同形象人们纷纷猜测向他打听。渔人说起了刘邦斩蛇取代了秦朝,五马南渡之后如今已是东晋的天下。听完渔人的叙述大家都凄然感叹,自己说迁移到桃源今天已有了六百年的时间。当年的万千事件我们都曾亲眼见过,不知到今天还有多少在流传着。大家都争着拿出酒食来款待渔人,他们的礼节与器物都与世人大不相同。渔人在月明之夜独宿在空空的玉堂中,骨冷魂清感觉到万念俱消,梦也不做一个。半夜的时候听到金鸡在啁哳啼叫,太阳出来也让渔人感到怦然心跳。在人家他还有家室之累因而不敢在此处逗留太久,最终还是怀着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离开了仙境。船启动之后挥桨而进,再要回首仙境时,只看见一片暮色苍茫的水面。世上一般人哪能知道桃源究竟是真是假,到如今传说此事的人也还是那些武陵的居民。

逐句剖析

"神仙有无何渺茫":神仙到底是有是无还非常地渺茫,

# 渺茫:本意为细小得使人看不清楚,此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桃源之说诚荒唐":桃源仙境的传说也实在是荒唐可笑。

# 荒唐:本意谓广大无际貌,引申为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流水盘回山百转":流水盘旋绕着千回百转的山峦,

# 百转:弯曲处特别多。,盘回:迂回曲折。

"生绡数幅垂中堂":这样的景象是画在生绡上的几幅图画,它们被挂在中堂。

# 垂中堂:悬挂堂屋正中。,生绡数幅:指桃源图。生绡:用细丝织成的极薄的绫帛之类的绸布,可作画画及裱画的底布。

"武陵太守好事者":武陵守是一位喜欢作画的人,

# 好:本作美好解,此引申为善,喜欢讲。好事者,喜欢作画的人。,太守:窦常,字中行,叔向子,弟兄五人,为长,京兆金平(今陕西兴平)人。大历十四年(年),中进士。贞元十四年(年),任淮南节度参谋,元和六年(年)征为侍御史,转水部员外郎,明年,授郎州刺史。终国子祭酒。常父子均能诗,有《窦氏联珠集》。朗州,唐属武陵郡。,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

"题封远寄南宫下":他将桃源图题上字,装上封寄到远方京城的尚书省南宫中。

# 南宫:南宫本为南方列宿,汉用以比喻尚书省。后汉郑弘为尚书令,取前后尚书省政事,著为《南宫故事》一百卷。后又称礼部为南宫,礼部属尚书省。又唐代尚书省位置在大明宫南,习称南宫。,题封:题字捆札封贴。

"南宫先生忻得之":南宫先生得到画卷非常高兴,

# 之:代词,指《桃源图》。,南宫先生:疑指卢汀,时卢为虞部郎中,属尚书省官。

"波涛入笔驱文辞":在图上挥笔题词,笔势浩荡,波浪起伏。

# 驱文辞:遣词造句,指题辞。,波涛入笔:指南宫先生在图上题字,笔势浩荡,波浪起伏。

"文工画妙各臻极":图画妙绝传神,文章精巧工稳,

# 臻:达到极点。,画妙:图画得妙绝传神。,文工:文章精巧工稳。

"异境恍惚移于斯":奇异的仙境也恍恍惚惚好像移到了这里。

# 斯:代词,此处。,恍惚:好像、仿佛。,异境:异地。

"架岩凿谷开宫室":画面上所画在山谷岩壁,上开凿建筑的房屋,

# 架岩凿谷开宫室:指画面上所画在山谷岩壁,上开凿建筑的房屋。

"接屋连墙千万日":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连绵不断。

# 千万日:年深日久,房屋愈建愈多。,接屋连墙: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即连绵不断。

"嬴颠刘蹶了不闻":秦朝与汉朝的衰败从来没有听说,

# 蹶:跌倒,亦指灭亡。,刘:汉朝的皇帝姓刘,代指汉朝。,颠:颠覆、倒塌,指秦灭亡。,嬴:秦朝的国君姓赢,代指秦朝。

"地坼天分非所恤":天开地裂的变化他们也毫不关心。

# 地坼天分:天地分开。指三国及东晋两段中国分裂割据的历史。

"种桃处处惟开花":远近的地方都种满了开花的桃树,

"川原近远蒸红霞":盛开的桃花仿佛在川原上蒸腾出灿烂的红霞。

# 红霞:形容红艳艳的桃花遍地盛开若天,上摆布红霞。,蒸:同“烝”,焕发。,近远:或作远近。

"初来犹自念乡邑":刚刚来到这里还思念着故乡,

# 乡邑:家乡、故里。

"岁久此地还成家":经过长久的时间后这里反倒变成了家园。

"渔舟之子来何所":不知道乘船的渔人来自什么地方,

# 渔舟之子:即《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

"物色相猜更问语":根据他的不同形象人们纷纷猜测向他打听。

# 相猜:相互怀疑。此句语本《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物色:访求、查寻。

"大蛇中断丧前王":渔人说起了刘邦斩蛇取代了秦朝,

# 丧前王:指汉灭秦。,大蛇中断:指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

"群马南渡开新主":五马南渡之后如今已是东晋的天下。

# 开新主:指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新政权。,群马南渡:指西晋亡,晋君臣南渡偏安,是为东晋。

"听终辞绝共凄然":听完渔人的叙述大家都凄然感叹,

# 听终辞绝共凄然:听终二句:指桃源中人听了渔人说世外六百年的兴亡历史,凄然伤感。秦亡至东晋太元年间渔人入桃花源的时间凡“六百年”。

"自说经今六百年":自己说迁移到桃源今天已有了六百年的时间。

"当时万事皆眼见":当年的万千事件我们都曾亲眼见过,

"不知几许犹流传":不知到今天还有多少在流传着。

# 几许:多少。

"争持酒食来相馈":大家都争着拿出酒食来款待渔人,

# 争持酒食来相馈:争持二句:语本《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相馈:给酒食招待渔人。

"礼数不同樽俎异":他们的礼节与器物都与世人大不相同。

# 樽俎:盛酒食的器具。,礼数:风俗礼节。

"月明伴宿玉堂空":渔人在月明之夜独宿在空空的玉堂中,

# 玉堂:本为宫殿的美称,也指仙人居所。此谓桃花源人所居之室,招待渔人居处。月明伴宿与无梦寐,是眼前现景,空与骨冷魂清,是感觉,合成清空幽雅之境界,妙在形肖味厚。

"骨冷魂清无梦寐":骨冷魂清感觉到万念俱消,梦也不做一个。

"夜半金鸡啁哳鸣":半夜的时候听到金鸡在啁哳啼叫,

# 啁哳:杂乱的叫声。

"火轮飞出客心惊":太阳出来也让渔人感到怦然心跳。

# 惊:惧怕,指渔人怕与桃源中人分别。,客:渔人。,火轮:太阳。

"人间有累不可住":在人家他还有家室之累因而不敢在此处逗留太久,

# 不可住:不能久在桃源。,人间有累:指人间有家人牵挂。

"依然离别难为情":最终还是怀着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离开了仙境。

# 依然离别难为情:此句谓仍然有情。

"船开棹进一回顾":船启动之后挥桨而进,再要回首仙境时,

"万里苍苍烟水暮":只看见一片暮色苍茫的水面。

# 烟水暮:暮色苍茫的水面。,苍苍:空旷迷茫貌。

"世俗宁知伪与真":世上一般人哪能知道桃源究竟是真是假,

# 宁:那能。下句谓武陵人至今传为嘉话。,世俗:世上一般人。

"至今传者武陵人":到如今传说此事的人也还是那些武陵的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桃源图》是中唐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七言古诗。诗人借对“桃源图”的描述,质疑桃源仙境之说的荒唐,体现对传说的理性审视。围绕画作展开,铺叙桃源中屋舍相连、桃树开花等景象,以及渔人进入桃源后的经历,还融入历史变迁的感慨。以议论开篇和收尾,中间夹叙桃源故事与图画描绘,使议论不空泛,描叙见奇。全诗先以议论点出桃源说荒唐,再写画作内容与观画感受,最后回归议论世俗难辨真伪。作品巧妙融合议论与描叙,展现出务实的现实风格,对桃源传说的解构颇具新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后,以此为题的诗作众多,其中王维《桃源行》最为风行,却将“避世”改为“超脱尘世”,“人间”替换为“幻境”。韩愈率先质疑神仙之说,推测此诗为此而作,约成于公元814年(元和八年)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以桃源图画为题材的诗,内容主题在于摒排众议,指出朝代神仙之说的荒唐,认为桃源的本来面目只不过是传说。全诗以议论始又以议论终,中间夹以桃源故事的铺叙与桃源图画的描绘,从而使议论新而不空,描叙平中见奇。

2. 写作手法

议论:“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是全诗议论的高潮。前文已通过“神仙渺茫”“桃源荒唐”的质疑,以及画作“移异境于斯”的赞叹,完成了对“桃源”从“虚”到“实”再到“传说”的层层辨析;此处则以“世俗宁知”收束,直接点破,世人未必能分辨传说的真假,却仍将“武陵人”的故事代代相传。这一议论不仅是对画作本身的描写,还指向现实,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寻,或许并不在意其“真”或“伪”,而在于传说本身承载的精神寄托。首尾呼应:开篇由“生绡数幅垂中堂”引出眼前的桃源图,后续铺陈皆围绕画中细节展开。结尾“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则从画中抽离,回到现实场景,渔人乘船离去,烟水茫茫的空阔景象与开篇“流水盘回山百转”的画中山景形成呼应。画里的“异境”终成画外的“烟水”,虚实交织间,既呼应了“画作”的线索,又暗喻桃源传说如画卷般虽可细观,却终归于朦胧的现实。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直抒胸臆,质疑神仙与桃源传说的真实性,紧接着“流水盘回山百转”以流动的山景引出画作,“生绡数幅垂中堂”点明眼前所见为挂在厅堂的桃源图,自然过渡到对画作的描写。中间六句“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讲述画作来历:武陵太守将桃源图题封寄给南宫先生,南宫先生挥毫作画,文辞与画技皆精妙,竟将画中异境真实移至眼前。“波涛入笔”形容笔势澎湃,“各臻极”“移于斯”强调文画交融的艺术感染力,侧面烘托桃源图的精妙。“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聚焦画中细节:人们凿山建屋,历经岁月;朝代更迭(嬴颠刘蹶)、天地变化皆不在意,唯见处处桃花、红霞漫野。“了不闻”“非所恤”突出桃源与世隔绝的安宁,“种桃”“红霞”以色彩渲染田园之美,画面鲜活如在目前。“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转向桃源人生活:初到者思乡,久居则成家;渔人到来,双方“物色相猜”(互相打量、猜测),进而问答。“念乡邑”“成家”的细节刻画桃源人真实情感,“问语”引出下文历史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中,渔人讲述外界历史:秦末战乱(大蛇中断)、晋室南渡(群马开主),桃源人听后“凄然”。“六百年”与“万事眼见”的具体记忆形成对比,既显桃源人岁月漫长,又暗含对人间纷扰的感慨,“不知几许犹流传”强化传说的神秘性。“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描绘桃源款待,村民持酒食相赠,礼数不同却真诚;月夜伴宿玉堂,魂魄清冷无梦。“礼数不同”体现文化差异,“骨冷魂清”以触觉、感受描写,突出桃源远离世俗纷扰的纯净,画面静谧而富有诗意。“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写渔人离开:半夜金鸡啼鸣、太阳升起,渔人惊觉需返人间。“有累不可住”点出人间牵绊,“离别难为情”直抒矛盾心理——既知桃源美好,又不得不归,情感复杂真实。结尾“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以景结情:船行渐远,回望只见烟水苍茫;世俗难辨真假,唯有“武陵人”传说流传。“万里苍苍烟水暮”的空阔景象烘托离别怅惘,末句“世俗宁知”暗含对世人盲目追寻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韩愈这首诗有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他不仅单纯欣赏画作本身,还巧妙融入了《桃花源记并诗》的内容。因此诗里存在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以“常图”(即常规画作)为基础的初级叙事框架,另一条则是在这个框架中嵌入的桃花源故事这条次级叙事。从诗歌的整体风格来看,开头几句用词刚健有力,整体风格雄健壮丽,音调高昂;首尾部分相互呼应,读来挺拔有力。中间内容展开充分,既有叙述也有议论,材料安排疏密得当,思路连贯;句式结构上也带有韩愈文章特有的那种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传者王摩诘、韩退之、王介甫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清诗人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四《桃源诗》

# 观起结,命意自见,中间铺张处皆虚矣。章法最妙。

清学者、书法家何焯《昌黎先生诗集注》卷三

# 中述神仙事云云。此诗首破神仙荒唐之说者,疑因此而发也。

现代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学大师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 退之《桃源行》云:“种桃处处皆开花,川原远近蒸红霞。”状花卉之盛,古今无人道此语。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荆公《春日绝句》云:“春风过柳绿如缲,晴日蒸红出小桃。”余尝疑蒸红必所有据,后读退之《桃源图》诗云:“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远近蒸红霞。”盖出此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 《桃源图》,前立两柱:一叙图,一叙诗,方双合。叙事中间云:“大蛇中断丧前王,五马南渡开新主。”只提秦、晋,包尽六百年。结云:“世俗宁知假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与“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相应,皆明之以正理。

宋黄震《黄氏日钞》

# 太白有“岸夹桃花锦浪生”;韩退之有“种桃到处惟问花,川原远近蒸红霞”;子瞻有“戏将桃核裹红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作锦绣,倚大照海光无数”。皆状桃花之盛,而妙语各臻其极。许彦周岂未之考见,而独称退之,何耶?

《燕石斋补》

# 退之《桃源》、《石鼓》,模杜陵而失之浅。

明文学家、诗论家胡应麟《诗薮》

# 《雉带箭》、《丰陵行》、《桃源图》,体亦近正。

明诗论家许学夷《诗源辨体》

# 事既流传已熟,又所赋者图,不须更著此铺叙。此诗在韩子非得意者(“架岩凿谷”句下)。中极铺张,则似有似真矣。章法盖未甚密。“武陵人”三字并太守皆收在内(“世俗宁知”二句下)。

清学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何焯曰:观起结,命意自见。中间铺张处皆虚矣。章法最妙。

清朱彝尊《批韩诗》

# 通畅流丽,较胜右丞。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俞玚曰:公七言古诗,少用对句。此篇诸对,亦甚奇伟。

唐文学家韩愈《昌黎先生诗集注》

# 诗与题称乃佳。……《桃源行》四篇,摩诘为合作,昌黎、半山大费气力,梦得亦澄汰未精。

清乔亿《剑溪说诗》

# 一起一结,善占地步。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金德瑛曰:凡古人与后人共赋一题者,最可观其用意关键。如《桃源》陶公五言,尔雅从容,草荣木衰八句,略加形容便足。摩诘不得不变七言,然犹皆用本色语,不露斧凿痕也。昌黎则加以雄健壮丽,犹一一依故事铺陈也。至后来王荆公则单刀直入,不复层次叙述,此承前人之后,故以变化争胜,使拘拘陈迹,则古有名篇,后可搁笔,何庸多赘?诗格固尔,用意亦然。前人皆于实境点染,昌黎云:“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则从情景虚中摹拟矣。荆公云:“虽有父子无君臣”,“天下纷纷经几秦”,皆前所未道。大抵后人须精刻过前人,然后可以争胜。试取古人同题者参观,无不皆然。苟无新意,不必重作。世有议后人之透露,不如前人之含蓄者,此执一而不知变也。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

# 《桃源图》自李、杜外,自成一大宗,后来人无不被其凌罩。此其所独开格,意句创造己出,安可不知?欧、王章法本此,山谷句法本此。此与鲁公书法,同为空前绝后,后来岂容易忽?先叙画作案,次叙本事,中夹写一二,收入议,作归宿,抵一篇游记。“接屋连墙”,用子云;“大蛇中断”,用《水经》。凡一题数首,观各人命意归宿,下笔章法。辋川只叙本事,层层逐叙夹写,此只是衍题。介甫纯以议论驾空而行,绝不写。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杜《醉歌行》云:“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韩《桃源图》云:“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换人为宾,则音节愈亮;换马为群,则句法益健,此类不可枚举。予尝论曰:用典不佳,不如不用;如稍未合拍,则宁改换字面,毋伤诗句,指此类也。是亦唐贤秘法,惟王文简得之。

清施山《望云诗话》

# 《桃源行》,摩诘一副笔墨,退之一副笔墨。……古之名大家,必自具面目如此。

清文人施补华《岘佣说诗》

# “渺茫”、“荒唐”、“恍惚”、“苍苍”,是桃源中之神理,在有意无意之间。“月明”、“火轮”,是人世所同;夜半鸡鸣,是人世所望。下半篇稍多间语,使老杜精思,更有惊人者。

清吴汝纶《增评韩苏诗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徐敞《虹藏不见》

下一篇:唐·韩愈《送僧澄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