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óng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xīn
kāi
hán
cóng
yuǎn
shuǐ
jiān
hóng
yàn
nìng
xiāng
jiā
míng
ǒu
tóng
cǎi
jiāng
guān
wǎn
qiān
kōng
yuàn
qín
lái
kàn
lìng
biàn
便
zhú
fēng

译文

寒露时节,木芙蓉新绽于丛中,其红艳远胜水中的荷花。木芙蓉并非为与荷花争艳而绽放,二者芳名“芙蓉”仅是偶然巧合。此时江边采荷已晚,唯余古祠旁木芙蓉可摘,更显其孤秀。愿能常来观赏,莫让这秋日芳华轻易随风凋落。

逐句剖析

"新开寒露丛":寒露时节,木芙蓉新绽于丛中,

"远比水间红":其红艳远胜水中的荷花。

# 水间红:指水芙蓉,即荷花。

"艳色宁相妒":木芙蓉并非为与荷花争艳而绽放,

# 相妒:相互妒忌。,宁:岂。

"嘉名偶自同":二者芳名“芙蓉”仅是偶然巧合。

# 嘉名偶自同:指水芙蓉与木芙蓉偶然同名。嘉名:好的名字。

"采江官渡晚":此时江边采荷已晚,

# 官渡:即渡口。因古代渡口统属官府管理,故称。一作秋节。,采江:采摘于江。

"搴木古祠空":唯余古祠旁木芙蓉可摘,更显其孤秀。

# 搴木:指拔取木芙蓉。搴:拔取。

"愿得勤来看":愿能常来观赏,

# 愿得:一作“须劝”。

"无令便逐风":莫让这秋日芳华轻易随风凋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芙蓉》是唐代韩愈所作五言律诗。开篇展现寒露中木芙蓉新开,比水间红更艳丽。“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有以花喻人之感,透着豁达。“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描绘采撷场景,显清冷沧桑。结尾表怜惜,愿常来看护,不让花逐风,蕴含对美好易逝隐忧,全诗借花抒情,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开篇点明时节与木芙蓉所处环境,在寒露时节,丛丛木芙蓉绽放新花。一个“新”字,透着生机与活力,仿佛能让人看到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在寒凉中傲然挺立。“远比水间红”,将木芙蓉与水中红莲作比,突出木芙蓉色泽更为明艳动人,在一片秋景萧索中,它的红鲜艳夺目,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奠定了全诗对木芙蓉赞颂的基调。“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此句写木芙蓉的品性,“艳色”描绘其外表艳丽,却以“宁相妒”转折,展现它不与百花争艳、不存嫉妒之心的高洁胸怀。“嘉名偶自同”提及它与芙蓉同名,却无意借名争宠,只是静静绽放芳华,这里诗人以拟人手法,赋予木芙蓉以人的品德,让花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不慕虚荣品性的欣赏。“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诗人转换视角,描绘人们采撷木芙蓉的场景,“采江官渡晚”,傍晚时分,在官渡边采摘木芙蓉,营造出一种静谧、闲适的氛围,也暗示木芙蓉生长之地颇具野趣。“搴木古祠空”,写有人在古祠边折取木芙蓉,“古祠”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空寂的古祠与艳丽的木芙蓉相互映衬,画面动静结合,引发人对时光流转、花开花落的感慨。“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木芙蓉的喜爱与怜惜。“愿得勤来看”,直白地道出希望能常常前来观赏,足见其倾心程度。“无令便逐风”,则是担忧木芙蓉花期短暂,被风吹落,饱含不舍之情,希望花朵能长久绽放,诗人将自己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担忧融入其中,使情感得到升华,让读者也能感同身受这份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下一篇:唐·韩愈《咏雪赠张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