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入楚深":长沙在楚地的深部,
# 长沙入楚深:长沙在楚地的深部。因为周代楚国地盘广大,在长沙以北很远的地方都属于楚国。
"洞庭值秋晚":洞庭湖这时正是深秋。
# 值:当。,洞庭:洞庭湖。
"人随鸿雁少":断鸿零雁随着归人的南行愈来愈少,
# 鸿雁少:相传北雁南飞至衡山回雁峰止。再往南去的人少了,鸿雁也少了。
"江共蒹葭远":江边的芦苇却长得茂密邈远。
# 蒹葭:芦苇。
"历历余所经":你所走的这条路,记得清清楚楚都是我经过的,
# 历历:清清楚楚。
"悠悠子当返":路途已经很远了,你也该回来了。
# 悠悠:路途遥远貌。
"孤游怀耿介":你孤游远行省亲,为人正直,
# 耿介:耿直。
"旅宿梦婉娩":希望你路途平安,睡的香甜。
# 婉娩:依恋之情。
"风土稍殊音":南方的风土人情与语音略有不同,
# 稍:渐渐。
"鱼虾日异饭":每日的饭菜中鱼虾也渐渐成了主角。
# 日异饭:饭食也变样了。
"亲交俱在此":亲友们都还留在这北方之地,
# 亲交:亲友,亲人。
"谁与同息偃":你归乡之后,又有谁能与你一同安歇呢。
# 息偃:休息。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全诗格调轻松,用语淡远,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是对友人归途的担忧与不舍,也是对二人过往情谊的珍视与怀念。通过这首诗,韩愈不仅展现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向读者传递了友情的力量与美好。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通过描绘长沙深入楚地、洞庭湖正值秋晚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借自然之景抒发对友人归途的关切与不舍。直抒胸臆:在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的基础上,诗人也不乏直抒胸臆之笔。“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直接表达了对友人孤高耿直品格的赞美,以及对其旅途孤寂的同情与慰藉。对仗:“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这一联中,“人”与“江”相对,分别作为主语,描绘了人和江两种不同的景象;“随”与“共”相对,都是动词,表示一种伴随或共同的关系;“鸿雁”与“蒹葭”相对,都是自然景物,且“鸿雁”为动物,“蒹葭”为植物,形成了一种生动的对比;“少”与“远”相对,都是形容词,分别描绘了鸿雁的数量和蒹葭的距离,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遥远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点明送别友人的时节与地点,深秋的楚地,满目萧瑟,触景生情,不禁令诗人思绪万千,愁绪骤起,忆起往昔旧事。诗人曾于唐贞元十九年(803)被贬至南方,担任阳山县令,后又辗转至江陵任职,对荆楚之地的山川景致与风土人情皆颇为熟知。故而,紧接着便有了“历历余所经”的感慨。此叹,既蕴含着对贬谪生涯苦涩滋味的回味,又饱含着对故地的眷恋与怀念,情感复杂难言。而对句“悠悠子当返”,则是对友人即将归乡的遥想与期许。山川阻隔,故地情深,你也该踏上归乡之路了。上下对句,形式工整至极,“历历”与“悠悠”相映成趣,“余”与“子”彼此呼应,“所经”与“当返”对仗严谨,一丝不苟。然而,其中所蕴含的意蕴却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这恰恰彰显了诗人独特的匠心:以工整的对仗形式,承载纷繁复杂的情感,在形式与内容的巧妙结合中,营造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诗境,手法之高明,令人赞叹。接下来八至十句,承接“悠悠子当返”进一步展开联想。友人胸怀耿介,孤身南行,旅途之夜,想必也会梦见妻子柔顺婉媚的容颜。南方风土人情迥异,连音声也全然不同。全诗至此,已过大半篇幅。自开篇起,便从大景远景入手,由远及近,由景入情,句句紧扣,层层递进,皆为预想途中情景之语。写彼时彼地,却未直接言及送别,直至最后,才将笔触聚焦于此时此地,戛然而止,余韵悠长。“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此句一出,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惜别之情。全诗至此结束,却留有无尽韵味,令人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初览此诗,只觉一股清新澹远之气扑面而来,诗韵悠长,意境开阔。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并未直言倾吐,而是巧妙地融入对山川景物与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之中,如潺潺溪流,缓缓淌入读者心田,令人倍感亲切。这般温婉含蓄的笔触,似乎与韩愈那宏放奇伟、气势磅礴的诗风不太相符。然而,若细细品味此诗,便会发现其结构之独特,令人拍案叫绝。彼时,诗人身处河南,送别友人归湖南故乡,却并未遵循常规,从眼前的送别场景落笔。而是独辟蹊径,将笔触伸向湖南的彼时彼地,且不惜用十句中的大半篇幅,浓墨重彩地描绘那里的山川风貌与风土人情。直至最后两句,才笔锋一转,回到送别的此情此景,点明题旨,收束全篇。如此着法,实乃奇构异想,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常轨旧格。
# 音调轻圆,绝类谢玄晖,似即暗拟《新亭渚》一首。
清顾嗣立《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 《送湖南李正字归》,字字妙。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昌黎五言,难得此清远之格。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韩诗亦有摹《文选》者,如《送湖南李正字》诗,此诗全学二谢风格。
清马星翼《东泉诗话》
# 澹然之景,悠然之怀,非一时凑泊所能得(“人随”二句下)。
明蒋之翘《韩昌黎集辑注》
# 风神绵邈,绝似韦、柳,是昌黎集中变调,唯《南溪》三首近之。
清清高宗赦编《唐宋诗醇》
# 此篇亦具《选》体。
清黄钺《昌黎诗增注证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