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ù
yuè
èr
shí
宿
xiá
shí

朝代:近现代作者:王国维浏览量:1
xīn
qiū
wén
shì
huàn
láo
rén
shǐ
使
shì
wèn
xiāng
kān
zhuó
qiú
dào
kuàng
duō
rén
shēng
guò
chù
wéi
cún
huǐ
zhī
shí
zēng
shí
zhǐ
huái
怀
shuí
gòng
hān
shēng
dòu

译文

新秋的一个夜晚,蚊子像集市一样(喧闹),触动起劳碌的人让他自我思考。试着问哪个地方可以容纳我,想要寻求大道,何况(道路)又有很多分歧。人生经过的地方只留下悔恨,知识增长的时候只增加疑问。想要说出这种情怀,谁能一起分享,鼾声从四周传来,杂乱而清晰。

逐句剖析

"新秋一夜蚊如市":新秋的一个夜晚,蚊子像集市一样(喧闹),

"唤起劳人使自思":触动起劳碌的人让他自我思考。

"试问何乡堪著我":试着问哪个地方可以容纳我,

"欲求大道况多歧":想要寻求大道,何况(道路)又有很多分歧。

"人生过处惟存悔":人生经过的地方只留下悔恨,

"知识增时只益疑":知识增长的时候只增加疑问。

"欲语此怀谁与共":想要说出这种情怀,谁能一起分享,

"鼾声四起斗离离":鼾声从四周传来,杂乱而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六月二十七日宿硖石》是王国维于1903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作以新秋蚊虫的滋扰起兴,借“试问何乡堪著我”“欲求大道况多歧”等诗句,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方向的哲学思考与面临的精神困境。其中“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祗益疑”一联,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传统,又融入了王国维对人生、知识的深刻思索与困惑。该作品收录于《静安诗稿》,是王国维将西方哲学思想与传统诗歌形式相融合的典型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现代著名学者、词人

王国维(1877~1927),近现代学者、词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浙江海宁人。其职业经历丰富,曾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学部图书局编辑,清华研究院教授等。王国维从事戏曲、小说、词以及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二重证据法”,对甲骨文、古代史、辽金元史、宋元戏曲史等研究贡献巨大。尤工词,他提倡“境界” 说,主张“自然”,所作取径南唐、北宋。著有《人间词话》《曲录》《宋元戏曲考》《静庵文集》《观堂集林》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903年,王国维受张謇邀请,前往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他参与了这所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教授伦理学、国文典等课程。在往返江浙两地的途中,他曾夜宿硖石。秋夜的蚊子不断滋扰,四周环境又透着孤寂,这样的情景触动了他。再加上当时他正在翻译《西洋伦理学史要》,有着相关的学术经历,种种因素交织,促使他写下了这首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介绍了诗中写诗人夜宿硖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秋夜蚊扰、内心思索的情景,体现对人生与知识的思考,营造沉郁氛围,表达孤独、怅惘与哲理感悟。

2. 写作手法

起兴:“新秋一夜蚊如市,唤起劳人使自思”,以新秋蚊子多如集市的景象起兴,引出诗人的思索,将日常景象与内心思考相联系,自然开启下文。

3. 分段赏析

首联:“新秋一夜蚊如市,唤起劳人使自思”,新秋的一个夜晚,蚊子多如集市,唤醒了辛劳的人让他自行思索。“蚊如市”形象写出蚊子之多,给人烦扰之感,“唤起自思”则由外在环境触发内心活动,为全诗的哲学思考做铺垫,自然引出下文。​颔联:“试问何乡堪著我?欲求大道况多歧”,试问哪个地方可以容纳我?想要寻求人生的大道,可路途却多有分歧。“试问”以疑问表达对人生归属的迷茫,“大道多歧”点出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困境,两句层层递进,展现内心的困惑与挣扎。​颈联:“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祗益疑”,人生走过的地方只留下悔恨,知识增长的时候却只增加疑惑。这两句从人生经历和知识积累两方面,直白表达内心的深刻感触,将复杂的思绪浓缩其中,既写实又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尾联:“欲语此怀谁与共,鼾声四起斗离离”,想要诉说这种情怀,有谁能一同分享,周围鼾声四起,(蚊子)像星斗一样纷乱。“谁与共”写出内心的孤独,无人可倾诉,“鼾声四起”“斗离离”以环境的嘈杂反衬内心的孤寂,让怅惘之情更显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

下一篇:近现代·老舍《春游小诗·赠赵家璧同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