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shān
wēi
máng
bèi
xūn

朝代:近现代作者:王国维浏览量:1
shān
wēi
máng
bèi
xūn
niǎo
fēi
dào
bàn
shān
hūn
shàng
fāng
qìng
dìng
xíng
yún
shì
shàng
gāo
fēng
kuī
hào
yuè
ǒu
kāi
tiān
yǎn
hóng
chén
lián
shēn
shì
yǎn
zhōng
rén

译文

山寺背对着夕阳的光晕,在余晖下显得影廓模糊,飞鸟刚飞到半山腰,山脉便隐藏在昏暗的影子之中了。这时,寺院中的磬声悠扬地响起,仿佛把山间的云彩都定格住了。试着登上高峰窥视皎洁的明月,偶然得以天眼来审视世俗红尘。只是可怜自己也只不过是看到的俗人之一罢了。

逐句剖析

"山寺微茫背夕曛":山寺背对着夕阳的光晕,在余晖下显得影廓模糊,

# 夕曛:日落时的余晖。,微茫:隐约,模糊。

"鸟飞不到半山昏":飞鸟刚飞到半山腰,山脉便隐藏在昏暗的影子之中了。

"上方孤磬定行云":这时,寺院中的磬声悠扬地响起,仿佛把山间的云彩都定格住了。

# 定行云:即《列子·汤问》“响遏行云”之意。,磬:佛寺中钵形的打击乐器,用铜制成。,上方:寺庙。

"试上高峰窥皓月":试着登上高峰窥视皎洁的明月,

"偶开天眼觑红尘":偶然得以天眼来审视世俗红尘。

# 天眼:佛教所说五眼之一。能透视众生诸物,无论上下、远近、前后、内外、大小及未来,皆能观照。又古诗词中常以天眼指月亮。

"可怜身是眼中人":只是可怜自己也只不过是看到的俗人之一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由近现代学者王国维创作,此词意境开阔、风格高奇,属哲理词范畴。上阕描绘词人傍晚于寺中所见之景,借景营造清幽氛围。下阕则抒发登高俯瞰红尘后产生的联想,词人意识到自身亦是众生一员,蕴含着清醒的悲悯情怀,展现出独特的人生感悟与深沉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现代著名学者、词人

王国维(1877~1927),近现代学者、词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浙江海宁人。其职业经历丰富,曾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学部图书局编辑,清华研究院教授等。王国维从事戏曲、小说、词以及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二重证据法”,对甲骨文、古代史、辽金元史、宋元戏曲史等研究贡献巨大。尤工词,他提倡“境界” 说,主张“自然”,所作取径南唐、北宋。著有《人间词话》《曲录》《宋元戏曲考》《静庵文集》《观堂集林》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悲观哲学及佛教思想的双重浸染,1905年夏,王国维归海宁期间登上硖山,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富含哲理的《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是近现代学者王国维创作的一首哲理词。词人登高俯瞰红尘,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悲观哲学与佛教思想影响,意识到自身亦是芸芸众生一员,这份清醒的悲悯情怀构成了全词的核心内容主题,使其意境更为深邃。​

2. 写作手法

用典:作者大量引用古人诗句和王国维的著作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引用黄仲则《都门秋思》中“夕阳劝客登楼去”,说明“夕曛”的诱惑;引用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自序二》《红楼梦评论》以及叔本华的观点等,来阐释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苦痛观,使文章内容丰富,论证更具说服力。对比:将静安词中的“夕曛”与黄仲则诗中的“夕阳”进行对比,突出“夕曛”时间更晚、光色更黯淡,但其对人的诱惑更甚,强调了“背夕曛”所增的遐思幽想。

3. 分段赏析

​​“山寺微茫背夕曛​​”:此句以朦胧的笔触勾勒出山寺的轮廓,背倚落日余晖,影影绰绰,营造出崇高而渺远的意境。“微茫”既写实景的模糊,又暗含人生追求的不可企及;“夕曛”既是自然光色,亦隐喻时间流逝与生命暮年的哲思。上句以象征手法构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宗教空间,暗示对精神境界的向往。“鸟飞不到半山昏​​”:“鸟飞不到”以极言山势之高险,反衬人类力量的渺小;“半山昏”则通过光线渐暗的视觉描写,暗示人生求索的艰难与未竟之境。此句融合了道家“登高自卑”的哲思与佛家“苦海无边”的隐喻,展现了对理想境界既向往又无奈的矛盾心理。“上方孤磬定行云​​”:“孤磬”象征宗教的超脱与孤寂,其声“定行云”化用《列子》典故,赋予声音以凝固时空的力量,暗含对精神净化的渴望。然而“孤”字又点破宗教救赎的局限性,与上句“鸟飞不到”形成呼应,揭示人类在信仰与现实间的挣扎。“试上高峰窥皓月​​”:“试上”体现主动求索的姿态,“窥皓月”则隐喻对真理或理想的追寻。此句以动作描写展开哲思:攀登象征精神升华,但“窥”字暗示视野的局限,呼应后文“偶开天眼”的短暂顿悟,暗含王国维受叔本华哲学影响下对“意志即痛苦”的体认。“偶开天眼觑红尘​​”:“天眼”既指佛教五眼之一的神通,亦暗喻超越性的洞察力;“觑红尘”则以俯视视角揭示世俗纷扰的本质。此句通过宗教意象与哲学思辨的结合,展现对人生虚妄的觉醒,但“偶开”的偶然性暗示顿悟的短暂性,深化了存在主义式的荒诞感。“可怜身是眼中人​​”:结句以自嘲口吻点破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既为超然“天眼”的观察者,又是被观照的“红尘”众生。此句将佛教“无我”观与叔本华“意志即自我”的哲学矛盾融为一体,揭示人类在觉醒与沉沦间的永恒困境,被誉为全词“悲悯之眼”的凝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近代西洋文艺有所谓象征主义者,静安先生之作殆近之焉。

现代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嘉莹《说静安词(浣溪沙)一首》

# 此词应属于作为词的最高格的“无我之境”。

现代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佛雏《王国维的诗学研究》

# 词意奇逸,以少许胜多许。

现代清华大学教授钱钟书《管锥篇-毛诗正义·陟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下一篇:近现代·鲁迅《二十二年元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