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作者鲁迅以戏谑的笔法,把麦氏描绘成乘云车的飞仙,突然降临,而且携着灵童。构成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的奇异境界。这两句诗,描绘的是麦氏为寻丈夫,突然出现在姚蓬子家的情景。因她是从碧空突然而降的飞仙,所以所带之子,也便为灵童。这是取前后形象的一致性,其戏谑的因素也就由此而生。然而主要的戏谑之笔,还在后两句: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后两句诗是说,麦氏为寻丈夫穆木天突然来到姚蓬子家,可怜的是这里并没有穆木天,只有姚蓬子,所以还得迎风东奔西逃再去寻找。这是诗篇的本意,但是作者却采取了夸张的写法,使之更增加一层趣味。这里的天子是用了《穆天子传》中驾八骏之车往昆仑山会西王母的周天子周穆王的故事。由于麦氏要寻的丈夫是穆木天,既同于穆王的穆字,又有天子的天字,就构成了天子。可怜蓬子非天子两个子字恰好相对,中间加一非字自然成章,又合事实,遂成自然佳句。逃去逃来吸北风,解释不一,有说是写蓬子,有说是写麦氏。据锡金先生所说当时的情景,应是写麦氏。锡金说,当时的情况是,麦德广到了姚蓬子家以后,不见穆木天,盲然无措,无处投奔,于是向姚蓬子提出请求,暂住他家,一面再去寻找丈夫。但是姚蓬子没有答应,说他自己还要出去借宿,不能留人。结果麦氏只好再出去奔走,所以才有逃去逃来吸北风的描写。这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由于诗句是概括的语言,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顺读下去,似乎逃去逃来句的主语是姚蓬子,所以便生歧义。而当时姚蓬子也确有为避战火出去借宿的事。由此歧义,便又引起对吸北风的解释。从麦氏来说,找不到穆木天,又不能在姚蓬子家留宿,必然还要出去奔波,在逃去逃来之中,自然要喝风了。但从姚蓬子来说,他的外逃借宿也会喝风,况且姚蓬子又长了一对朝天的鼻孔,岂不更要吸风。而从事件本身和整个诗意来看,主要写的是麦德广。诗篇从开始的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到最后的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都是以麦氏为主体。诗题虽然是《赠蓬子》,但描写的事件和人物却不是姚蓬子。诗的第三句出现蓬子二字;在于说明此地只有蓬子,没有天子,而不是去直接写蓬子。因而最后逃去逃来句,也就与蓬子没有关系。这首诗虽为戏谑,却反映出一二八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波荡。围绕这个事件,表现出上海闸北地区的惶乱和不安。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七绝·刘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