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先秦作者:楚辞(先秦及汉代)浏览量:3
yuán
fàng
yóu
jiāng
tán
xíng
yín
pàn
yán
qiáo
cuì
xíng
róng
gǎo
jiàn
ér
wèn
zhī
yuē
:“
:“
fēi
sān
zhì
?”
?”
yuán
yuē
:“
:“
shì
jiē
zhuó
qīng
zhòng
rén
jiē
zuì
xǐng
shì
jiàn
fàng
。”
。”
yuē
:“
:“
shèng
rén
níng
zhì
ér
néng
shì
tuī
shì
rén
jiē
zhuó
ér
yáng
zhòng
rén
jiē
zuì
zāo
ér
chuò
shēn
gāo
lìng
fàng
wéi
?”
?”
yuán
yuē
:“
:“
wén
zhī
xīn
zhě
tán
guān
xīn
zhě
zhèn
ān
néng
shēn
zhī
chá
chá
shòu
zhī
mén
mén
zhě
nìng
xiāng
liú
zàng
jiāng
zhī
zhōng
ān
néng
hào
hào
zhī
bái
ér
méng
shì
zhī
chén
āi
?”
?”
wǎn
ěr
ér
xiào
ér
nǎi
yuē
:“
:“
cāng
láng
zhī
shuǐ
qīng
zhuó
yīng
cāng
láng
zhī
shuǐ
zhuó
zhuó
。”
。”
suì
yán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么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蒙受外界事物的浑浊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逐句剖析

"屈原既放":屈原遭到了放逐,

# 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游于江潭":在沅江边上游荡,

"行吟泽畔":他沿着江边走边唱,

"颜色憔悴":面容憔悴,

# 颜色:脸色。

"形容枯槁":模样枯瘦。

# 形容:形体容貌。

"渔父见而问之曰":渔父见了向他问道:“

"子非三闾大夫与":您不是三闾大夫么?

# 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何故至于斯":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

"屈原曰":屈原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

"众人皆醉我独醒":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

"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

# 是以见放:因为这被放逐。是:这。以:因为。见:被。

"渔父曰":渔父说:“

"圣人不凝滞于物":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

"而能与世推移":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人皆浊":世上的人都肮脏,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

# 淈:搅浑。《说文》:“淈,浊也。从水,屈声。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众人皆醉":大家都迷醉了,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

# 酾:一作醨。薄酒,《说文》:”醨,薄酒也。”,歠:饮。《说文》:“歠,饮也。”,糟:酒糟。,餔:吃。一作哺。

"何故深思高举":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

# 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自令放为":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曰":屈原说:“

"吾闻之":我听说,

"新沐者必弹冠":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

# 沐:洗头。《说文》:“沐,濯发也。”

"新浴者必振衣":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 浴:洗身,洗澡。《说文》:“浴,洒(xǐ)身也。”洒,古同“洗”。

"安能以身之察察":怎么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

# 察察:皎洁的样子。

"受物之汶汶者乎":蒙受外界事物的浑浊呢?

# 汶汶:污浊。

"宁赴湘流":我宁愿跳到湘江里,

"葬于江鱼之腹中":葬身在江鱼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

# 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莞尔而笑":渔父听了,微微一笑,

# 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 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船桨。

"乃歌曰":唱道:“

"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清又清啊,

# 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亦名《孺子歌》,又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可能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古歌谣。

"可以濯吾缨":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

# 缨:繫冠的带子,以二组繫于冠,在颔下打结。,濯:洗。

"沧浪之水浊兮":沧浪之水浊又浊啊,

"可以濯吾足":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遂去":便远去了,

# 去:离开。,遂:于是。

"不复与言":不再同屈原说话。

# 复: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父》乃《楚辞》中屈原之作,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确证此篇为屈子遭流放后困顿困厄所著。全篇以双线交织之法,借屈原与渔父的问答,铺陈出入世与出世的哲学分野。开篇以屈原独白定调,浊世沉沦中自喻“举世皆浊我独清”,其服饰意象“新沐弹冠”与“新浴振衣”,暗藏对精神洁净的执守;渔父则以江湖隐者之姿,以“沧浪之水”喻世道清浊,提出“与世推移”的处世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渔父》收录于《楚辞》,其作者问题历来存在争议。东汉王逸认为这是屈原的作品,称其创作于屈原被流放后,是他在政治上遭受迫害、人生陷入困顿之时的抒怀之作。而茅盾在《楚辞与中国神话》、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则提出不同观点,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写,可能是其学生宋玉或战国时期楚国人的作品,蔡靖泉的《楚文学史》也支持这一说法。此外,朱熹、洪兴祖、王夫之等学者坚持认为《渔父》《卜居》为屈原所作,各方观点不一,但目前尚未有足够充分的证据能完全说服众人。 当代学者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等著作中多次论证,力挺《渔父》为屈原所作。《渔父》与《卜居》可视为姊妹篇:《卜居》侧重揭露黑暗的政治现实,《渔父》则主要彰显作者的高尚品德,两篇都采用问答体的形式展开。文中的渔父是一位隐居江边钓鱼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相容,不必固守“独醒”的姿态;而屈原却坚定表示“宁可投身湘水,葬身鱼腹”,也要坚守清白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信念一脉相承。 关于《渔父》的创作背景,司马迁在《史记》屈原本传及东汉王逸的研究中均指出,作品创作于楚顷襄王在位期间。当时,屈原遭受流放,政治生涯遭受重创,个人与楚国都陷入危局。在极度忧愤苦闷的心境下,屈原徘徊于汨罗江畔,边走边吟,写下这篇佳作。此外,《渔父序》结尾提到“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表明这篇作品是楚人出于对屈原的怀念,收集整理他的诗词后相互传抄。由此可见,早在秦汉以前,《渔父》就已在民间广泛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楚辞体散文,也是一篇对话体哲理文。描绘了屈原被流放后,在江畔与渔父的对话场景。文章表达了屈原对高洁品格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人生困境时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2. 写作手法

比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说法。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反问:渔父以“子非三闾大夫与?”开场“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的连环反问反问句的叠加使用,既强化了渔父对屈原“深思高举”的否定,也使得道家“和光同尘”的哲理变得更具象。

3. 分段赏析

《渔父》作为楚辞体的经典对话散文,以屈原与渔父的江畔对谈为核心,通过三个层次展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第一部分:屈原流放的困顿形象文章开篇,作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屈原流放后的凄凉境遇。彼时的屈原,因坚持爱国主张被楚顷襄王放逐,独自徘徊在沅江流域的“江潭”“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个字,如同一幅简洁却深刻的肖像画,将他历经政治打击后的憔悴模样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外貌描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屈原身体上的疲惫,更暗示出他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痛苦。即便身处这般困境,他依然执着地坚守信念。第二部分:两种处世哲学的交锋渔父的登场,以两个问句自然开启了这场思想碰撞。先是确认屈原“三闾大夫”的身份,紧接着追问他为何沦落到这般田地。当屈原说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流放缘由后,渔父一连串的反问,“干嘛不跟着搅浑泥水?干嘛不跟着喝点薄酒?”如连珠炮般袭来,将道家“和光同尘”的处世之道直白地抛向屈原。渔父认为,在浑浊的世道里,随波逐流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选择。然而屈原的回应更为坚决,他以“新沐弹冠、新浴振衣”作比,斩钉截铁地表示“宁可跳江喂鱼,也不能让清白沾脏”。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与《离骚》中“九死未悔”的精神一脉相承,生动展现了他宁折不弯的高尚品格和对清白节操的执着坚守。第三部分:渔父遁世的象征意味面对屈原的坚定,渔父并未恼怒,而是“莞尔而笑”,摇桨唱着《沧浪歌》悠然离去。“沧浪之水清兮……”这首歌以“水清洗帽缨、水浊洗脚”为喻,道出了“世道清明则积极入世,世道昏暗则独善其身”的隐者哲学。渔父用行动而非言语,为屈原展示了另一种生存之道。文章结尾,渔父唱着歌渐渐消失在江面,只留下屈原独自坚守。深刻展现了屈原的执着与渔父的洒脱。

4. 作品点评

《渔父》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开篇用“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简单几笔就刻画出屈原流放后的落魄形象;结尾以渔父唱着歌划船远去的场景收尾,余韵悠长。中间部分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展开,大量使用比喻和反问,既生动又充满哲理。比如屈原用“举世皆浊我独清”表达自己的坚持,渔父则用“沧浪之水”的比喻劝人顺应时势。从文体上看,《渔父》在楚辞中别具一格。它采用问答形式,与常见的楚辞体不同,反而更接近后来汉赋的写作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孔子及其弟子《论语五则》

下一篇:先秦·庄子《相濡以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