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制美宝":费一定时间制成的美宝,
# 美宝:此指传国玉玺。
"千载助兴王":千年以来佐助王业兴旺。
# 兴王:兴旺王业。
"中原既失鹿":中原大地既失去了禄位,
# 中原既失鹿:指中原动乱,统治者失去禄位,叫“失鹿”。鹿:一作守。
"此宝归北方":这传国玉玺便归往北方。
"子孙皆宜守":子子孙孙应当谨慎保守,
"世业当永昌":世世代代王业应当大昌。
# 世业当永昌:指传国玉玺上的文字,希望辽的世代王业永远昌盛。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传国玺》作为一首五言古诗,以咏史为题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蕴。诗中回溯传国玺自后晋辗转至辽的历程,彰显帝王冀望辽朝江山永固、基业绵延的统治思想,借传国玺这一皇权象征,传递出对王朝传承的深切期盼。
2. 分段赏析
“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这两句以玉玺的象征意义开篇。“一时”强调玉玺制作的时效性,暗含天命所归的正当性;“千载”通过时间跨度的夸张,赋予玉玺永恒的政治象征意义。“制”字凸显人为功业,“助”字则暗示玉玺对王朝兴衰的加持作用。两句形成短暂与永恒的对比,反映辽代对中原正统观的吸收与改造——将玉玺从汉人“天命转移”的符号,转化为自身政权合法性的见证。“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这两句以地理空间转换暗喻政权更迭。“中原”与“北方”形成南北对峙的张力,“失守”与“归”构成因果叙事。诗人刻意淡化军事征服的暴力性,以玉玺的位移重构历史叙事:辽国获得传国玺,恰似天命从“失守”的中原转向“北方”。这种对中原正统话语的解构,折射出辽代“南北面官制”下的文化自信。“子孙皆宜守,世业当永昌”这两句转向训诫语气。“皆宜守”以命令句式强化继承责任,“当永昌”则通过双声词(“当”“昌”)营造音韵循环,隐喻基业长青的政治理想。值得注意的是,辽代皇室自认耶律氏承袭鲜卑檀石槐汗国正统,此句实为对草原政权与中原礼法的双重继承宣言,体现契丹政权“因俗而治”的统治智慧。
上一篇:辽·耶律洪基《题李俨《黄菊赋》》
下一篇:辽·寺公大师《醉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