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尽终南又欲春":终南山的积雪已经完全消融,又即将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遥怜翠色对红尘":远远地怜惜那终南山的翠色,正对着繁华喧嚣的尘世。
# 红尘:飞扬的尘土,形容热闹繁华。
"千车万马九衢上":在那四通八达的大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呈现出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
#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此指长安街道。
"回首看山无一人":然而,当人们偶然回头看时,却没有一个人望向那景色秀丽的终南山。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喻诗。描绘了终南山雪尽将春的翠色与天门街车水马龙的繁华尘世之景,营造出自然宁静与尘世喧嚣的强烈反差氛围,体现了世人皆忙于追名逐利而忽视自然之美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此的讽刺与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翠色”代表终南山的自然之色,“红尘”象征着天门街的繁华喧嚣与尘世纷扰,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千车万马九衢上”的热闹繁华与“回首看山无一人”中人们对自然的忽视作对比,突出尘世的喧嚣和人们的浮躁。借景抒情:诗人借描写终南山雪尽欲春之景,以及天门街的热闹场景,抒发自己面对繁华尘世,人们却忽略自然的怅惘之情。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点明了时节,终南山的积雪已经消融,春天即将来临。诗人以“遥怜”二字,传达出对终南山翠色的怜惜与喜爱,同时“翠色”与“红尘”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自然的清新翠绿,一边是尘世的繁华喧嚣。“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则描绘出一幅热闹的都市画面,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们都在为了功名利禄而忙碌奔波。然而,当人们偶然回首,那景色如画的终南山上却空无一人。诗人借此讽刺了京城之中的人们,都沉浸在追名逐利之中,无暇顾及身边的自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现象的感慨与怅惘。整首诗语言平实,却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对比,蕴含着深刻的意旨。
4. 作品点评
白居易以其一贯平实易懂的语言风格,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融入到日常的所见所闻之中。此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凭借简洁而有力的描写,直击人心。通过对自然与尘世、静与动、美与俗的对比,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与生活方式的思考,尽显其诗歌的艺术魅力与社会关怀。
上一篇:唐·杜牧《屏风绝句》
下一篇:唐·崔涂《送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