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夏天长暑热":盛夏时节白昼漫长,酷热难耐,
"三秋山后清凉":深秋时节回到山后,却凉爽宜人。
"一川禾黍正苍苍":一整片禾苗和黍谷长得郁郁葱葱。
"了见西成有望":已然能看出秋收的希望。
"论甚天涯海角":不管是天涯还是海角,
"尽他关外山荒":任凭那关外山野荒凉。
"目前无事即仙乡":眼前没有烦心事的时候,便是仙境般的地方。
"且恁随缘豁畅":姑且就这般顺应机缘,让心情开阔舒畅吧。
"时在天长":当时在天长这个地方,
"正当大暑":正赶上大暑时节,
"归山后":回到山里后,
"恰值三秋":又恰好遇上深秋,
"因事而作":因为一些事情写下了这首词。
尹志平(1169~1251)金末及元代著名全真道士。字大和(又作太和),山东莱州(今掖县)人,初以马丹阳为师,被其父迫令返家,复往武官灵虚观,投刘处玄门下。明昌年间(1190~1196),又受教于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三位宗师,故其先后以全真五子为师。兴定四年(1220),丘处机偕18名高徒万里西行,尹志平居其一。由雪山返燕京后,丘处机住长春宫,尹志平隐居德兴(今河北涿鹿)龙阳观,丘处机赐其号为清和子。丘处机去世后,继为全真道掌教,居长春宫。宪宗元年(1251)去世,葬于京郊房山,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哲理词。词作借九夏天暑、三秋清凉的季节变迁与禾黍苍苍的农耕景象,描绘了自然时序的流转,体现了修道者随遇而安的超然心境,表达了道家顺应自然、安于当下的处世哲学与修道理念。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以“九夏天长暑热”与“三秋山后清凉”的季节气候对比,通过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自然勾勒出“禾黍苍苍”的农耕时序,既展现了时节的自然规律,也为下片的哲理表达铺垫了质朴真切的生活底色。白描:以质朴晓畅的语言直接描绘自然景物与心境,如“九夏天长暑热,三秋山后清凉”“目前无事即仙乡”,不加修饰,直白勾勒场景与感悟,体现出尹志平西域经历后形成的简练真切的创作风格。
3. 分段赏析
上片:第一句“九夏天长暑热”,写盛夏时节白昼漫长、天气酷热,点明了时节特点;第二句“三秋山后清凉”,转写深秋回到山后,气候变得凉爽,与前句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时节、不同地点的气候差异。第三句“一川禾黍正苍苍”,描绘出田野里禾苗和黍谷长得郁郁葱葱的景象,展现了秋日庄稼旺盛的生命力;第四句“了见西成有望”,写出一眼就能看出丰收的希望,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下片:第一句“论甚天涯海角”和第二句“尽他关外山荒”,意思是不管是遥远的天涯海角,还是荒凉的关外山野,都不去计较,表现出一种不被外界环境左右的洒脱。第三句“目前无事即仙乡”,认为眼前没有烦心事的时候就是仙境,将“仙乡”与当下的安宁联系起来;第四句“且恁随缘豁畅”,表达了姑且顺应机缘、让心情开阔舒畅的想法,体现了随遇而安的心境,也点明了词人对平和、自在生活态度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