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衿佩止时文":士人们纷纷埋头应付八股文章,
"竞巧趋新做日程":争相比拼谁的应试技巧更新奇。
"一试奔驰天下士":一场考试催得天下读书人奔波,
"三年冷暖世间情":三年寒窗尝尽人间冷暖百态。
"清朝不许人心坏":朝廷标榜道德不许人心变坏,
"举子安知天爵荣":可考生哪懂道德比功名更珍贵。
"所用是人行是学":如今选拔人才只看应试文章,
"不知何日可升平":不知这样的世道何时才能太平。
南宋学者
王柏(1196?~1274),南宋学者。字会之,一字伯会,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其父及大父皆从学于朱熹、吕祖谦。王柏少慕诸葛亮之为人,自号长啸,后更号鲁斋。从朱熹再传弟子何基问学,质实勤苦。其先后主讲于金华丽泽书院与天台上蔡书院。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赐谥文宪。王柏对天文历算、地理博物、文字音韵、诗词书画均有深入研究,尤精于经史,著作甚富。著有《书疑》《诗疑》《鲁斋王文宪公集》等。
1. 分段赏析
“纷纷衿佩止时文”句:以“纷纷衿佩”(代指士人群体)与“止时文”的强烈对比,揭露科举制度下文人群体精神世界的单一化。“止”字暗含批判——士人将全部精力投入程式化的时文写作,却停滞了对儒家经典原义的探求。此句开篇即点明科举对知识分子的异化作用。“竞巧趋新做日程”句:聚焦科举备考的功利性特征。“竞巧趋新”四字精辟概括应试技巧的程式化发展,考生将文章创作异化为“做日程”的流水线作业。一个“竞”字道出知识生产陷入形式主义的恶性竞争,折射出科举制度对学术创新的压制。“一试奔驰天下士”句:以“一试”与“奔驰”构成张力关系。科举考试成为决定士人命运的唯一标尺,“奔驰”既实写考生赴考的奔波劳碌,更隐喻精神世界在功名追逐中的迷失。此句深刻揭示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的双重性——虽提供上升通道,却以碾碎个体生命体验为代价。“三年冷暖世间情”句:用时间跨度强化批判力度。“三年”既指科举取士的固定周期,亦暗合《论语》“三年学”传统,反讽当下功利化的学习风气。“冷暖”二字浓缩了士人在备考过程中经历的世态炎凉,折射出科举制度对人际关系与社会信任的破坏。“清朝不许人心坏”句:表面颂扬实则反讽。所谓“清朝”(或解作“清明的治世”)以道德禁令钳制思想,却造成“举子安知天爵荣”的价值颠倒。此句犀利指出统治者将科举异化为思想控制工具,导致士人丧失对道德主体性的认知。“举子安知天爵荣”句:以“天爵”(孟子所言仁义忠信之德)与“人爵”(科举功名)对照,揭露制度性缺陷。当士人群体将人生价值完全绑定于功名时,真正的道德修养反而沦为陌生概念。此句构成全诗思想转捩点,从制度批判转向人性反思。“所用是人行是学”句:以递进式诘问强化批判力度。当选拔机制(“所用”)与学术导向(“行是学”)形成闭环时,知识生产必然沦为权力附庸。此句揭示科举制度最根本的悖论:它既标榜选贤任能,又通过标准化考试扼杀多元人才。“不知何日可升平”句:收束全篇的终极叩问。在揭露科举制度的多重弊病后,诗人以“不知”表达深沉的忧思——当人才选拔与道德修养产生结构性断裂,所谓的“升平”愿景终将成为虚幻泡影。此句将批判锋芒指向更本质的社会治理命题。
上一篇:宋·王柏《畴依》
下一篇:宋·王柏《感旧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