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yàn

朝代:宋作者:吴泳浏览量:1
yuān
yāng
zài
liáng
zài
zài
néng
huáng
niǎo
zhǐ
qiū
zhǐ
zhǐ
suǒ
xiāng
yàn
hóng
鸿
rán
shēng
sài
běi
chéng
àn
hòu
huǒ
jīng
yún
kōng
xián
guān
jūn
fàng
huò
gào
zhī
shī
lǎo
liáng
zhī
jiàn
ér
kǒng
pēng
shí
āi
míng
háo
qióng
biān
mǎng
shì
tiān
shēng
wéi
xīn
shǐ
使
zhì
suǒ
zhōu
xuān
shī
jīn
rén
yào
ān

译文

鸳鸯在拦截鱼的水坝边,每一处都能收拢翅膀安稳栖息。黄鸟停在山丘的角落,每一次停留都能找到合适的歇息之处。看那些大雁和鸿雁,为什么偏偏生在塞北的地方。城郭昏暗时,预警的烽火让它们受惊,云层低垂处,空中的弓弦逼近它们。官军突然击鼓,仆从或许会急忙报告紧急情况。军队长期作战已疲惫,粮草无法支撑,英勇的士兵恐怕会陷入绝境。雁鸿在荒凉的边疆悲哀鸣叫,荒野之上满是狐兔的洞穴。天地以滋养生命为根本,为何让它们和人落到这般绝境。因此周宣王时期的诗歌,体恤百姓,要让他们安定聚集。

逐句剖析

"鸳鸯在鱼梁":鸳鸯在拦截鱼的水坝边,

"在在能戢翼":每一处都能收拢翅膀安稳栖息。

"黄鸟止丘隅":黄鸟停在山丘的角落,

"止止得所息":每一次停留都能找到合适的歇息之处。

"相彼雁与鸿":看那些大雁和鸿雁,

"胡然生塞北":为什么偏偏生在塞北的地方。

"城暗候火惊":城郭昏暗时,预警的烽火让它们受惊,

"云低空弦逼":云层低垂处,空中的弓弦逼近它们。

"官军放击鼓":官军突然击鼓,

"奴或告之亟":仆从或许会急忙报告紧急情况。

"师老粮莫支":军队长期作战已疲惫,粮草无法支撑,

"健儿恐烹食":英勇的士兵恐怕会陷入绝境。

"哀鸣号穷边":雁鸿在荒凉的边疆悲哀鸣叫,

"莽是狐兔窟":荒野之上满是狐兔的洞穴。

"天地生为心":天地以滋养生命为根本,

"曷使至此极":为何让它们和人落到这般绝境。

"所以周宣诗":因此周宣王时期的诗歌,

"矜人要安集":体恤百姓,要让他们安定聚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雁》是宋代吴泳所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以塞雁为题材,先写鸳鸯、黄鸟能安稳栖息,再写塞雁生于塞北,常受烽火、弓箭惊扰。又由雁及人,写出军队疲惫、粮草匮乏的困境。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借塞雁的哀鸣和战士的艰难,表达对边塞疾苦的同情。结尾提及周宣王诗中体恤百姓之意,寄托了对安定生活的期盼,语言质朴,情感沉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吴泳(1181?~1275?),南宋文学家。字叔永,号鹤林,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嘉定元年进士,在理宗入朝,历任秘书丞、秘书少监、起居舍人、权刑部尚书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不避权贵。吴泳兼擅文与诗词,为文典丽,所拟制诰与洪咨夔齐名。《全宋词》收其词37首,其中生日词与寿词写得情景真切。代表作有《水龙吟·寿李长孺》等。著有《鹤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鸳鸯在鱼梁,在在能戢翼”,以鸳鸯起笔,写它们在鱼梁边总能收拢翅膀安稳栖息。“在在”(处处)强调鸳鸯栖息的自在,“戢翼”(收翅)的细节让安稳的画面更具体,为后文写塞雁的不安做了铺垫。“黄鸟止丘隅,止止得所息”,接着写黄鸟,它们停在山丘角落,每次停留都能找到合适的歇息处,“止止”(一次次停留)同样突出安稳,与鸳鸯形成呼应,共同构成“禽鸟得其所”的景象。“相彼雁与鸿,胡然生塞北”,转而写塞雁,“相彼”(看那些)带出对比——同样是禽鸟,雁和鸿为何偏偏生在塞北?“胡然”(为什么)的疑问里,藏着对塞雁命运的同情,自然从“安稳”过渡到“苦难”。“城暗候火惊,云低空弦逼”,具体写塞雁的处境,城郭昏暗时,预警的烽火让它们受惊;云层低垂处,弓箭的威胁逼近。“候火”“空弦”都是边塞战争的意象,既写雁的惊恐,也暗示了边塞环境的危险。“官军放击鼓,奴或告之亟”,由雁的遭遇转向人的处境,官军突然击鼓(传递军情),仆从或许急忙报告紧急情况。这句像一个特写镜头,捕捉到边塞生活的紧张瞬间,让“危险”从雁延伸到士兵。“师老粮莫支,健儿恐烹食”,进一步写军队困境,长期作战的军队疲惫不堪,粮草支撑不住,连英勇的士兵都可能陷入绝境(“恐烹食”是夸张写法,极言饥饿的可怕),将边塞的艰难推向极致。“哀鸣号穷边,莽是狐兔窟”,又回到塞雁,它们在荒凉的边疆悲哀鸣叫,荒野上满是狐兔的洞穴。“哀鸣”直接写雁的痛苦,“穷边”“狐兔窟”则渲染出边塞的荒凉,让雁的悲与环境的苦相互交融。“天地生为心,曷使至此极”,发出感慨,天地本有好生之德,为何让雁和人落到这般绝境?“曷使至此极”(为何到这种地步)的反问,满是痛心与无奈。“所以周宣诗,矜人要安集”,以典故收尾,说周宣王时期的诗歌体恤百姓,要让他们安定生活。这既是对前文“苦难”的回应,也寄托了诗人的期盼——希望边塞百姓能像周宣王时那样获得安宁。这句让诗歌的情感从“同情”升华为“期盼”,让对塞雁的感慨有了更深厚的人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泳《和洪司令梅花》

下一篇:宋·吴泳《光相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