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白发为谁新":一年来新增的白发是为了谁,
"恰受愁边五日春":刚好在愁绪中迎来临近新春的五日。
"官烛吹花方作梦":官府的蜡烛烧出灯花时才刚进入梦境,
"东风卷地已无人":东风席卷大地时已经空无一人。
"今年有酒公须醉":今年有酒你应当喝醉,
"明日无襦子莫嗔":明天没有短袄你不要生气。
"香案已催朝玉帝":香案已经催促着去朝拜玉帝,
"何如剪纸奏钱神":还不如剪纸祭祀向钱神祷告。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卐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为寺。复至四明,为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为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介绍了除夕时节,诗人看到新添的白发,面对官烛、东风等景象,生出人生虚幻之感,后又以饮酒自劝,结尾通过对比表达超脱哲思,体现了时光流逝的感慨,营造了复杂的情感氛围,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怀与旷达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何如剪纸奏钱神”句,巧用《晋书・隐逸传》中“钱神论”典故,典故原意是讽刺金钱崇拜的世俗风气。作者在诗中用此典故,与“香案已催朝玉帝”形成对比,暗含对世俗金钱观的批判。意象组合:将“白发”“官烛”“东风”等现实意象与“香案催朝玉帝”“剪纸奏钱神”等神话符号组合在一起,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强化了诗意的张力。对偶:“官烛吹花”对“东风卷地”,“今年有酒对“明日无襦”,对仗工整,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规范,使诗句结构整齐,读来富有节奏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年来白发为谁新,恰受愁边五日春”,赏析:首联以“白发新添”起笔,直接点出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为谁新”的疑问中藏着对岁月的感慨。“愁边五日春”点明岁末时节,即将迎来新春,却身处愁绪之中,为全诗奠定了感伤又略带期盼的基调,将个人情绪与时节特点相融合。颔联:“官烛吹花方作梦,东风卷地已无人”,赏析:此联通过“官烛吹花”“东风卷地”的景象描写,营造出一种虚幻的氛围。“官烛”常与官场、公务相关,“吹花”“作梦”暗示人生如梦境般短暂易逝;“东风卷地”“已无人”则渲染出时光流逝后万物凋零的空寂,暗喻人生的虚幻感。颈联:“今年有酒公须醉,明日无襦子莫嗔”,赏析:颈联由写景转为直接抒情,语气像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劝慰。“今年有酒公须醉”体现出及时行乐的旷达,“明日无襦子莫嗔”则流露出对未来的无奈与坦然,两种情绪交织,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语言直白却饱含深意。尾联:“香案已催朝玉帝,何如剪纸奏钱神”,赏析:尾联将“朝玉帝”的神圣与“奏钱神”的世俗进行对比。“香案已催”似有对崇高理想的向往,“何如剪纸”则转向对世俗的反思,通过这种对比,升华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哲思,让诗歌在感慨之外多了一层理性的思考。
上一篇:宋·释宝昙《花笑》
下一篇:宋·释宝昙《和赵制干二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