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楼帘幕卷新晴":画楼上卷起了帘幕,展开一片新晴。
#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
"掩银屏":我掩紧银白色的屏风,
# 银屏:镶银的屏风。
"晓寒轻":清晨的寒意很轻微。
"坠粉飘香":坠落的一片片花瓣飘来淡淡的清香,
# 坠:坠落。
"日日唤愁生":天天都令人产生愁情。
"暗数十年湖上路":暗暗地计算着十年间西湖上往返行程,
"能几度":有几次能遇着美丽姑娘的中青,
"著娉婷":能与佳人幽欢尽兴。
# 娉婷:姿态美好貌。这里借指美人。东坡词:“如有意,慕娉婷。”
"年华空自感飘零":我徒然感到韶华易逝,荣华凋零。
# 感:感到。,空自:徒然。
"拥春酲":终日在春酒中流连光景,
# 酲:醉酒。
"对谁醒":没有知心的人可以交谈,对谁人也用不着清醒。
"天阔云闲":天大地大,
"无处觅箫声":无处可以再次寻找那悠扬欢乐的箫声。
# 觅:寻找。
"载酒买花年少事":即使也跟年轻时那样买花携酒,
"浑不似":但是完全没有了,
# 浑:浑然,完全。
"旧心情":当时的那种心情。
南宋词人
卢祖皋(1179?~1225后),南宋词人。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居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庆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卢祖皋尤工乐府,“字字可入律吕。浙人皆唱之”(《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其诗语意清新,颇能生动地描绘出村居景趣。其词今存近百首,用词造句清新秀丽,长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风格与周邦彦、姜夔接近,为格律词派重要作家。《庙山道中》《贺新郎·挽住风前柳》等均为佳作。著有《蒲江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江城子·画楼帘幕卷新晴》是宋代词人卢祖皋的词作,也是一首惆怅词。上片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明朗景色,下片感叹自己年华虚度,身世飘零。抚今忆昔,突出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抒发了旧梦难再的孤寂落寞之情。
2. 写作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画楼帘幕卷新晴”,描绘出一幅明丽的春日图景。然而,词人笔锋陡然一转,以“坠粉飘香”四字,描绘出风雨过后落花满地的景象。此处,明媚的新晴之景与残败的落花之象形成强烈对比,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晏几道在《临江仙》开篇以“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借“帘幕低垂”的阴郁景致,巧妙映衬“去年春恨却来时”的黯然心境。而卢祖皋的《江城子》起笔“画楼帘幕卷新晴”,则另辟蹊径,以明朗的“新晴”之景,反衬其“日日唤愁生”的沉重心绪。“新晴”之“新”字,精准勾勒出雨后天青、空气澄澈、阳光普照的明丽画面,洋溢着清新开朗的气息;一个灵动的“卷”字,尽显浪漫韵味,与王勃“珠帘暮卷西山雨”中的“卷”字异曲同工,赋予词句鲜活的生命力。当“画楼帘幕”将“新晴”景致引入室内,瞬间营造出敞亮明快的氛围。主人顺势收起银白如练的屏风,让暖阳洒满楼阁,却也不经意间迎来清晨的微寒。“掩银屏,晓寒轻”看似是日常起居的寻常记述,实则暗藏情感转折:“新晴”本携暖意,令人心生愉悦,此处却融入“寒轻”之感,将情感从明快引向微妙的清冷。这尚属室内感受,待笔触转向室外,“坠粉飘香”的景象,恰似一盆冷水浇灭了“新晴”的欢欣。正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所描绘,风雨过后,梨花纷落,杏花飘零,繁花凋零,春色渐褪。面对这般残春之景,满怀情思的词人又怎能不涌起伤春迟暮的感慨?于是,“日日唤愁生”便如顺水推舟,自然地将情感从景过渡到情。这种伤春愁绪与“新晴”的明朗氛围格格不入,故而首句是以乐景反衬愁情;而与“寒轻”的氛围相呼应,因此“掩银屏,晓寒轻”成为衔接内外、转换情感的巧妙过渡。至于“愁”从何来?下文给出了答案:“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暗数”二字,饱含低回婉转的自怜之意,“十年”更凸显时光的漫长。回首往昔,在如诗如画的西湖畔,能有几次与意中人共度美好时光?此句以问句呈现,将缠绵悱恻的思绪娓娓道来。上片层层递进,分三层铺陈,以景为引,情由景生,将伤春怨别的情愫抒发得淋漓尽致。词的下片以“年华空自感飘零”起笔,紧紧承接上片的“愁”字,将情感意境进一步深化。一个“空”字道尽岁月虚度的无奈,似锦年华能有几时?漂泊不定的人生境遇,仕途的艰难险阻,情场的失意挫折,怎能不让人愁绪满怀?在这愁思的无尽纠缠中,词人只能借酒消愁,“日日花前常病酒”,在醉意中寻求短暂的解脱。然而,酒醒之后又该如何?“对谁醒”是“醒对谁”的倒装,清醒时分,满心的孤寂与愁绪又能向谁倾诉?“人阔云闲,无处觅箫声”化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天阔云闲”既描绘出苍茫辽阔的自然景象,又暗喻内心悠悠不绝的离别愁绪,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这一问一答之间,将别离之痛与漂泊之苦展现得深刻而动人。结尾“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历经岁月沧桑,曾经年少时饮酒赏花的闲情逸致早已荡然无存,无尽的惆怅在字里行间久久回荡。下片同样分三层铺展,抚今追昔,在往昔与现实的交织中,将飘零之感与岁月之叹抒发得酣畅淋漓。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触、低回婉转的韵律,将深沉郁积的情感缓缓铺陈,巧妙运用以景衬情的手法,使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一个“愁”字犹如丝线,贯穿全词始终,词人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变化描写,层层递进地拓展愁思意境。从触景生情的伤春之愁,到抚今追昔的飘零之叹,情感表达如抽丝剥茧,愈发浓烈。词作结尾余韵悠长,虽文字已尽,然情思却绵延不绝,将读者引入那片充满惆怅的深远意境之中。字里行间流淌的无奈与感慨,极易引发共鸣,令人不由自主地与作者一同发出叹息,沉浸在这无尽的愁绪之中难以释怀。
# 后段与龙洲(刘过)“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可谓异曲同工。
近代况周颐《蕙风词话》
上一篇:宋·卢祖皋《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