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独坐欲中宵":林中独自静坐,不知不觉将近夜晚,
# 中宵:指夜晚的意思。,欲:将要。
"落叶纷纷触坏袍":落叶纷纷飘坠,轻轻触动我破损的长袍。
# 坏袍:破旧的衣袍。
"月影渐移蛩韵急":月影缓缓移动,蟋蟀的鸣叫声愈发急促,
# 蛩韵:犹蛩声。
"露华初上鹤声高":夜露刚刚凝结,白鹤的啼鸣声显得格外高亢。
# 露华:露珠。
"四时催老秋偏感":四季更迭催促着岁月流逝,秋日里更添衰老之感,
# 四时:四季。
"万事萦心夜更劳":万千心事缠绕心头,漫漫长夜更觉疲惫辛劳。
"犹赖清风知我意":独有清风懂得我的心意,
# 犹赖:赵本作赖有,四库本、傅校作独赖。
"频吹庭竹助萧骚":频频吹动庭前竹枝,助长这萧瑟的秋声。
# 萧骚:形容风吹树叶等的声音。
魏野(960—1020)陕州陕县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阴,与表兄李渎同被举荐,上表以病辞,诏州县常加存抚。与王旦、寇准友善,常往来酬唱。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有《东观集》、《草堂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秋夜独坐情景的诗。通过落叶、月影、蛩鸣、露华、鹤声、庭竹等秋夜意象,聚焦于秋夜中的孤寂愁思,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对秋日催老的敏感与怅惘,也有对世事纷扰、心事难平的烦劳。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四时催老秋偏感,万事萦心夜更劳”两句,直接袒露内心感慨。“秋偏感”直白点出秋日对时光催老的敏感,将季节与人生感慨相连;“夜更劳”则直言世事纷扰在寂静夜色中更添烦忧。不作隐晦铺垫,以朴素语言直击心绪,把秋夜独坐所见所感化为对时光与世事的直接慨叹,让深沉愁思不加掩饰地流露,情感真挚强烈,是全诗由景入情的关键转折,凸显内心烦忧的深重。视听结合:“月影渐移蛩韵急,露华初上鹤声高”融视觉与听觉于一体。视觉上,“月影渐移”写月光移动的缓慢轨迹,“露华初上”绘露水凝结的清冷景象;听觉上,“蛩韵急”传秋虫急促的鸣叫,“鹤声高”载仙鹤清亮的啼响。光影的静与声响的动交织,既勾勒出秋夜的清幽,又以声色细节强化环境的萧瑟,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独坐者的孤寂。动静结合:静景如“月影渐移”“露华初上”,描绘秋夜光影、露水的细微变化,展现时间流逝;动景如“落叶纷纷”“蛩韵急”“鹤声高”“庭竹助萧骚”,以动态的声响、物象,打破夜的寂静,却更显独坐者的孤独,动静相衬中强化秋夜的萧瑟感。对比:“林中独坐”的孤寂身影与“落叶纷纷”的动态形成静与动的对比,以落叶的繁密反衬人的孤单;“清风知我意”的慰藉与无人可诉的现实构成对比,借自然的“知意”反衬人际的疏离;“夜更劳”的心神不宁与秋夜本应有的静谧形成对比,突出世事对内心的纷扰。这些对比让孤寂与烦忧更显鲜明,深化了秋夜愁思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首联“林中独坐欲中宵,落叶纷纷触坏袍”开篇点明“林中独坐”的场景与“欲中宵”的时长,勾勒出孤寂身影;“落叶触坏袍”以落叶纷飞沾衣的细节,既写秋夜萧瑟,又暗衬处境清寒,起笔便奠定清冷孤寂的基调。颔联“月影渐移蛩韵急,露华初上鹤声高”转写秋夜动态:月影缓慢移动,暗示时间流逝;蛩声急促、鹤声清亮,以虫鸣禽唳的秋夜声响打破寂静,却更显独坐者的孤独。光影与声息交织,渲染出秋夜的清幽与萧瑟。颈联“四时催老秋偏感,万事萦心夜更劳”由景入情,直抒胸臆。“秋偏感”点出秋日对时光催老的格外敏感,流露年华易逝之叹;“夜更劳”则道破世事纷扰在寂静夜里更扰人心神,将孤寂升华为对人生的深沉烦忧。尾联“犹赖清风知我意,频吹庭竹助萧骚”尾联以“清风知意”“吹竹助萧骚”作结,清风仿佛是唯一理解自己的存在,吹动竹声呼应内心的萧瑟。看似有一丝慰藉,实则以自然之物的“知意”反衬无人可诉的孤寂,让愁绪在清幽中更显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借秋夜景物的动态变化来映射内心的波澜,体现了宋代文人诗“尚理趣、重炼字”的特点,被后世看作是魏野山水田园诗的作品之一。
上一篇:宋·魏野《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