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韫才能负壮心":我知道你怀藏才能抱负远大,
"莫嗟作尉尚湮沉":不必叹息担任县尉仍被埋没。
"幽求起去登台席":像刘幽求那样从县尉升任宰相,
"居易徵来入翰林":如白居易般被征召进入翰林院。
"望气台边桑柘密":望气台旁桑树柘木郁郁葱葱,
"弃繻关畔水云深":弃𦈡关外水天云雾缥缈幽深。
"怜君况是徵君后":怜惜你作为被征召者的后代,
"闲拟秋凉策杖寻":我计划在秋凉时拄杖寻访你的踪迹。
魏野(960—1020)陕州陕县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阴,与表兄李渎同被举荐,上表以病辞,诏州县常加存抚。与王旦、寇准友善,常往来酬唱。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有《东观集》、《草堂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中“知韫”的“韫”字,意为藏匿、积蓄,暗含韬光养晦之意,与“负壮心”形成矛盾体:既要隐藏锋芒,又要承载雄心,凸显史温的隐忍与抱负。“湮沉”直指官职低微的处境,但“莫嗟”以劝诫语气消解怨叹,既肯定友人才华,又传达出对仕途沉浮的豁达态度。此联以“知”字领起,点明全诗劝勉主旨;一“知”一“莫”,先扬后抑间尽显殷切。颔联中“幽求”指唐代名臣刘幽求,曾从低位崛起至宰相;“居易”即白居易,以翰林学士身份参与中枢。两人皆由微职擢升高位,诗人借此典故暗示史温未来机遇,既是对其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当下境遇的宽慰。“起去”“徵来”两词动态感强,以历史人物的仕途轨迹为友人勾勒希望图景。典故的选用贴合赠答对象身份,增强说服力。颈联中“桑柘”为北方常见林木,枝叶繁密,暗喻史温所处环境的平凡与生机;“弃繻关”化用汉代终军弃繻明志的典故,借潼关险峻地势与缥缈云雾,隐喻仕途的艰险与超脱的可能。此联由人事转写景致,以“密”与“深”形成空间纵深对比:桑柘之实景与弃繻之虚境交织,既呼应前联对功名的期许,又为后文隐逸之思埋下伏笔。尾联中“怜”字直抒关怀,“徵君”指被朝廷征召的隐士,暗示史温家世中的隐逸传统。“策杖”为隐士典型意象,与“秋凉”共同营造萧散氛围,将前文的功名劝勉收束于山林之约。末句“拟寻”以不确定语气收尾,既保留对友人仕途的期待,又以自身隐者身份传递出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