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何处最牵愁":身在异乡,什么地方最能引发忧愁呢?
# 牵愁:牵动愁绪。
"独上边城城上楼":那就是独自登上这边的层楼。
# 边城:边境附近城镇。
"日暮北来惟有雁":暮色渐渐降临,昏黄中只见北来的大雁飞向南,
# 北来:从北面飞来。
"地寒西去更无州":地域荒凉寒冷,往西去更没有郡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塞上的号角声,时而高越时而低咽响在楼头,
# 塞角:边塞上报时的号角。
"一派泾河冻不流":一条辽远的泾河,被冰封住再不能东流。
# 泾河:即泾水,北源出甘肃平凉,南源出甘肃华亭,东南流入渭水。,派:水的分流,这里泛指水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你作清贫的小官,我在异乡客居滞留,
# 贫官:清贫的官宦。
"此中离恨共难收":此中的离愁别恨,一样都悠长难收。
魏野(960—1020)陕州陕县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阴,与表兄李渎同被举荐,上表以病辞,诏州县常加存抚。与王旦、寇准友善,常往来酬唱。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有《东观集》、《草堂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边城原州的荒寒之景,抒发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之感,以及对自身漂泊境遇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设问:“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运用设问,先问异乡何处最易引发愁绪,再答是登上边城城楼之时。自问自答的形式,直接点明愁绪来源,引发读者思考,同时引出下文对登楼所见所感的描写,突出羁旅之愁。借景抒情:“日暮北来唯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等句借景抒情。诗人描绘日暮时唯见北雁南飞,边地寒冷西去无州,泾河冻结、塞角呜咽等景象,将自身的孤寂、悲愁融入苍凉萧瑟之景中,以景衬情,生动展现出客居异乡的凄凉心境与无尽愁思。多感官描写:“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运用多感官描写。“数声塞角高还咽”从听觉角度,描写号角声时而高昂时而呜咽,增添凄凉之感;“一派泾河冻不流”从视觉角度,描绘泾河冻结不流的画面,展现出边地的萧瑟荒芜。视听结合,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寓情于景:全诗多处寓情于景。如“日暮北来唯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诗人借日暮时分北雁南飞、边地荒寒之景,将自己漂泊异乡的孤寂、悲愁之情寄寓其中,使情与景自然融合,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愁绪。首尾呼应:首联“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以设问开篇,点明在异乡登楼生愁;尾联“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以贫官异客的离恨作结,呼应开头的“牵愁”,使诗歌结构严谨,主旨更为突出。情景交融:“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军中号角呜咽,泾河河水冻结,毫无生机的边塞之景,与诗人内心的凄凉、愁苦相呼应,号角声更添哀愁,冻结的河水恰似诗人压抑的心情,情与景浑然一体,深刻展现出诗人身处异乡的悲凉心境。渲染:“日暮北来唯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诗人抓住日暮时分、北飞大雁、寒冷荒远之地等景象,“唯有雁”凸显环境的空旷寂寥,“更无州”强调地域的荒僻,多角度层层渲染,生动展现出原州冷落萧条的景象,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置身其中无尽头的孤寂。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设问起笔,破空而来:“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诗人直截了当地自问自答,将羁旅愁思的源头指向边城登楼的瞬间。异乡本就易引孤寂,孤身登楼更添愁绪,双重孤独的叠加,使情感浓度骤升。站在边城高处,目力所及皆为苍茫边地之景,虽未直言景色如何牵动愁肠,却以留白手法将情感暗藏于即将展开的画卷之中。这一问一答,既如徐徐展开的巨幅长卷,为后文写景抒情铺陈宏大背景,又奠定了全诗“愁”的情感基调,颇有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那般开篇即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颔联转入塞外风光的细致描摹。“日暮北来惟有雁”,秋日黄昏时分,四野寂寥,诗人抬眼望去,唯见北归雁阵振翅南飞。即便边地“平沙万里绝人烟”,雁群却似归心似箭,毫不留恋地飞向中原。雁影渐远,直至“几行归雁云边断”,诗人望着这渐行渐远的雁群,羁旅漂泊之愁、思乡念归之情瞬间翻涌,“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悲怆油然而生。家在中原,却漂泊边陲,雁儿尚有归处,自己却如无根浮萍。“地寒西去更无州”,虽值秋季,边地却已寒气彻骨,衰草连天,再往西更是不见朝廷州郡的踪影。诗人恍然惊觉,自己竟如随风飘零的蓬草,被命运抛至这荒凉边陲,身世飘零的悲凉之感如潮水般将其淹没。颈联承接上文,进一步渲染凄凉情境。“数声塞角高还咽”,本就沉浸在哀愁中的诗人,又闻军中号角声划破长空,时而高亢,时而呜咽,声声入耳,直刺心底,为原本悲切的羁旅愁思又添几分萧瑟。“一派泾河冻不流”,诗人极目远眺,只见泾河冰封,寒凝不流,眼前景象恰似“塞上风云接地阴”“愁云惨淡万里凝”,尽显边塞的肃杀与死寂。置身这穷荒野漠之间,听北风呼啸,闻号角呜咽,诗人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烈画面,生出“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千古浩叹,历史的沧桑与现实的悲凉在此刻交织,愁绪愈发深沉。尾联“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收束全篇,直抒胸臆。诗人与友人,一为异乡贫官,一为漂泊异客,同样的境遇,同样的离恨,在这原州城上交织汇聚,千般愁绪、万种情思,皆难以收拾。这两句呼应首联“牵愁”之问,点明全诗羁旅愁思与身世飘零的主旨,将个人的愁怨与对友人的共鸣融为一体,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在谋篇布局上颇具匠心,以“首尾抒情、中间写景”的结构构建起情感与意象交织的艺术空间。开篇以设问起兴,直抒异乡登楼的悲怆愁绪,尾联则以贫官异客的离恨作结,将个人身世飘零之感与友人羁旅共鸣之情推向高潮;中间两联着力铺陈边塞萧索之景,无论是北归雁阵、寒冽荒原,还是呜咽塞角、冰封泾河,皆以苍凉笔触勾勒出边地的荒寒寂寥。景中含情,情因景显,二者浑然交融,勾勒出一幅浸透孤愁的边塞羁旅图卷,极具感染力。
# 模写幽寂之趣,真所谓蝉蜕污浊之中,蜉蝣尘埃之表。
宋末元初蔡正孙《诗林广记》
# 能做第二联壮阔语,说得自然。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