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xīn
dòng
·
·
ǒu
háng
zhōu
bǎo
shān
guó
qīng
dōng
zuò

朝代:宋作者:赵鼎浏览量:1
jiāng
yuè
chū
shēng
tīng
bēi
fēng
xiāo
mǎn
shān
líng
jiǔ
jiǔ
lán
huǒ
lěng
dēng
qīng
nài
chóu
huái
怀
qiān
jié
绿
qín
sān
tàn
zhū
xián
jué
shuí
chàng
yáng
chūn
bái
xuě
dàn
xiá
xiǎng
qióng
nián
zuò
duì
duàn
biān
西
běi
chān
qiāng
wèi
miè
qiān
wàn
xiāng
guān
mèng
yáo
yuè
kǎi
niàn
shào
nián
héng
shuò
fēng
liú
zuì
dǎn
hǎi
hán
tiān
kuò
lǎo
lái
shēn
shì
shū
péng
rěn
qiáo
cuì
kàn
rén
yán
gèng
guī
zhěn
liú
shù
shí

译文

江中月亮刚刚升起,听那悲凉的风声、萧瑟地吹落满山的树叶。夜深了,酒也快喝完,炉火微弱,灯光青暗,怎奈这满怀的愁绪千头万绪。我多次弹奏绿琴,红弦已经弹断,可和谁一起唱、高雅的《阳春白雪》。只能长久地想象着,终年对着,残缺不全的书籍。西北边境的金兵还未被消灭。心中牵挂着千万里外的故乡,只能在梦中去往吴越之地。感慨想起少年时,手持长矛、风流潇洒,喝醉了酒眺望大海包容天空的开阔景象。如今老了,身世如同漂泊在疏陋篷船之下,只能忍着憔悴、看别人的脸色生活。倒不如、归隐山林,枕着流水,漱着白石,了此残生。

逐句剖析

"江月初升":江中月亮刚刚升起,

"听悲风、":听那悲凉的风声、

"萧瑟满山零叶":萧瑟地吹落满山的树叶。

"夜久酒阑":夜深了,酒也快喝完,

"火冷灯青":炉火微弱,灯光青暗,

"奈此愁怀千结":怎奈这满怀的愁绪千头万绪。

"绿琴三叹朱弦绝":我多次弹奏绿琴,红弦已经弹断,

"与谁唱、":可和谁一起唱、

"阳春白雪":高雅的《阳春白雪》。

"但遐想、":只能长久地想象着,

"穷年坐对":终年对着,

"断编遗册":残缺不全的书籍。

"西北搀枪未灭":西北边境的金兵还未被消灭。

"千万乡关":心中牵挂着千万里外的故乡,

"梦遥吴越":只能在梦中去往吴越之地。

"慨念少年":感慨想起少年时,

"横槊风流":手持长矛、风流潇洒,

"醉胆海涵天阔":喝醉了酒眺望大海包容天空的开阔景象。

"老来身世疏篷底":如今老了,身世如同漂泊在疏陋篷船之下,

"忍憔悴、":只能忍着憔悴、

"看人颜色":看别人的脸色生活。

"更何似、":倒不如、

"归欤枕流漱石":归隐山林,枕着流水,漱着白石,了此残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是宋代赵鼎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创作于作者冬夜居住在杭州七宝山国清寺时。上阕描绘了冬夜的萧瑟景象,通过江月、悲风、零叶等意象营造出凄凉氛围,抒发了作者靖康之变后羁旅漂泊的愁绪与心系家国的情怀。下阕则由眼前的处境联想到西北边境未平的战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回忆少年时的风流潇洒,对比老来身世的落魄,展现了南宋初期文人在动荡时局中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政治家、词人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谥忠简,解州闻喜(今山西)人。崇宁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南渡后,历右司谏、御史中丞等。绍兴初年两度拜相,力荐岳飞出师收复襄阳。他反对与金议和,因此遭秦桧陷害,被贬潮州、吉阳军,最终绝食而死。赵鼎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其诗、文、词皆工。他的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其前期词作多侧重抒发个人的哀婉悲伤,颇具花间遗风,而后期词作雄健豪迈且慷慨悲凉。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于靖康之难后,彼时赵鼎因力主抗金、反对秦桧主和而遭贬谪。从国清寺地理位置可知,其时寺院属杭州七宝山管辖(今浙江台州市天台县)。词人虽身处佛寺清净之地,心却系于朝政。借冬夜之景,倾诉乱世漂泊之思。“西北搀枪未灭”,以星象喻金兵南侵,形势严峻;“千万乡关,梦遥吴越”,借梦境寄乡关之思,尽显对故土的深切眷恋,饱含着深沉的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词以冬夜独居国清寺为背景,通过江月、悲风、零叶等意象,营造出冬夜的萧瑟与凄凉,为全词定下了情感基调。下阕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边境战事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愿望,希望能摆脱现实的困境,过上宁静的生活。

2. 写作手法

用典:“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运用了典故。“枕流漱石”出自《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后来就用“枕流漱石”表示隐居生活。词人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挫折和痛苦后,发出“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的感慨,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对比:​​下片“慨念少年,横槊风流,醉胆海涵天阔”与“老来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颜色”运用对比。少年时“横槊风流”,尽显意气风发、潇洒豪迈,醉胆宽广似海;老来却身世如飘于疏篷底,憔悴不堪还需看人脸色。这一对比,强烈凸显时光流逝、命运转折,饱含词人对往昔的怀念、对现状的无奈,以及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极具感染力。意象组合:​​“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此句运用了“江月”“悲风”“满山零叶”等意象组合。“江月初升”点明时间是夜晚,江中月亮刚刚升起,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满山零叶”描绘了满山树叶飘落的景象,暗示着生命的衰败和时光的流逝。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秋夜萧瑟、凄凉的画面,为全词奠定了悲苦、孤寂的情感基调,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愁绪如这飘零的树叶般纷繁复杂。多感官描写:“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运用了多感官描写手法。“江月初升”是视觉描写,勾勒出冬夜江边月亮初现的画面,营造出清冷氛围。“听悲风”是听觉描写,悲凉的风声传入耳中,增添了孤寂之感。“萧瑟满山零叶”既有视觉上满山树叶飘零的景象,又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落叶飘落的动态。多种感官相互交织,生动地描绘出冬夜山中萧瑟、凄凉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孤寂、哀愁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愁绪。起兴:上片以“江月初升”起兴,通过描绘江中月亮刚刚升起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江月常常寄托着人们的思乡、怀人等情感,此处江月初升,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悲风萧瑟,吹落满山零叶,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环境。这种以自然景象开篇的起兴手法,不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冬夜画面,更巧妙地引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愁绪。由江月、悲风、零叶等自然之景,自然地过渡到词人夜久酒阑后的孤独、对往事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等复杂情感,使情感的抒发更加自然、深沉且富有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阙“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描绘了一幅冬夜的凄凉景象。“江月初升”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江中的月亮刚刚升起,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悲凉的风声和满山飘落的树叶,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伤、孤寂的基调,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愁绪。“夜久酒阑,火冷灯青,奈此愁怀千结。”描述了时间的推移,夜已经很深,酒也快喝完了。“火冷灯青”描绘了炉火微弱、灯光青暗的场景,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冷清和孤寂。“奈此愁怀千结”,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愁绪,这种愁绪千头万绪,无法排解,表现出作者的孤独和无奈。“绿琴三叹朱弦绝,与谁唱、阳春白雪。”“绿琴三叹朱弦绝”,作者多次弹奏绿琴,琴弦都快断了,“三叹”表现出作者的感慨和叹息。“与谁唱、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高雅的音乐,作者以无人一起唱高雅之曲,表达出知音难觅的孤独。此句通过弹琴和音乐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孤独和内心的愁闷。“但遐想、穷年坐对,断编遗册。”“但遐想”表明作者只能通过想象来排解内心的愁绪。“穷年坐对,断编遗册”,作者终年对着那些残缺不全的书籍,表现出作者在孤独中只能以读书来消磨时光,体现出作者的无奈和寂寞,也暗示了作者对知识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西北搀枪未灭。”“西北搀枪”象征着西北边境的战事和敌寇,“未灭”点明了边境局势的紧张和不安。此句将个人的愁绪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担忧,使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广阔。下阙“千万乡关,梦遥吴越。”“千万乡关”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故乡遥远,牵挂万千。“梦遥吴越”,作者只能在梦中回到吴越之地,即故乡,通过梦境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无法回到故乡的无奈。“慨念少年,横槊风流,醉瞻海涵天阔。”“慨念少年”引发了对少年往事的回忆。“横槊风流”描绘了少年时手持长矛、风流潇洒的形象,“醉瞻海涵天阔”则表现出少年时胸怀开阔、豪情万丈的情景。此句通过回忆少年时的潇洒和豪情,与如今的落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化。“老来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颜色。”“老来身世疏篷底”,将老来的身世比作漂泊在疏陋篷船之下,形象地描绘出作者晚年的落魄和孤独。“忍憔悴、看人颜色”,表现出作者只能忍受着憔悴,看别人的脸色生活,体现出作者的无奈和悲哀,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凄凉心境。“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更何似”表示一种反问和思考,“归欤枕流漱石”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想法,希望能枕着流水、用石头漱口,过上宁静、远离尘世的生活。此句是作者在经历了种种愁绪和无奈后,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抉择,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4. 作品点评

该词被清代王鹏运收录于《四印斋所刻词》,是研究南宋初年士人心态的文本。现代研究显示,词里“夜久酒阑”的沉郁与杜甫“风含翠篠娟娟净”的清新形成鲜明意境反差,凸显出文人情感内敛克制的表达特点。和王勃《秋夜长》单纯抒发秋思不同,此词不仅饱含个人身世飘零之感,更增添了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关怀,展现出南宋士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鼎《贺圣朝·道中闻子规》

下一篇:宋·赵鼎《洞仙歌·空山雨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