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dīng
wèi
jiǔ
yuè
nán
zhōu
zhēn
jiāng
kǒu
zuò

朝代:宋作者:赵鼎浏览量:4
cǎn
jié
qiū
yīn
西
fēng
sòng
fēi
fēi
shī
湿
wàng
yǎn
zhēng
hóng
鸿
tóu
shā
shì
wèn
xiāng
guān
chù
shì
shuǐ
yún
hào
dàng
nán
běi
dàn
hán
qīng
yǒu
zhōng
yáo
shān
tiān
jiāng
shàng
cháng
duàn
tóu
yīng
bái
kōng
sāo
shǒu
xīng
tàn
nián
chāi
xìn
dào
xiāo
yōu
chú
shì
jiǔ
nài
jiǔ
xíng
yǒu
jìn
qíng
biàn
便
wǎn
cháng
jiāng
zūn
léi
jiāo
xiōng

译文

秋日的阴云郁结不散,西风吹送来、连绵的细雨打湿了万物。我凄凉地抬眼望、成行的大雁在空中排列成“几”字,在黄昏时投宿到沙洲上。我试着问我的故乡在哪里,只见水和云一片浩荡让人分不清南北。只有那一抹、带着寒意的青色在若有若无之间,那是远山的颜色。我走在天涯的路上,是江上的游子。我的愁肠快要断了,我的头发也应该变白了。我徒然地搔首发出叹息,在晚年遭遇分离之苦。该相信唯有酒能消忧闷,无奈的是酒可以喝完但愁绪却没有尽头。那就让我舀取、长江水倒进酒杯,来浇我胸中的愁闷。

逐句剖析

"惨结秋阴":秋日的阴云郁结不散,

# 结:凝聚。

"西风送、":西风吹送来、

"霏霏雨湿":连绵的细雨打湿了万物。

# 霏霏:形容雨细密。

"凄望眼、":我凄凉地抬眼望、

"征鸿几字":成行的大雁在空中排列成“几”字,

# 几字:指雁飞结成人字形或一字行。,征鸿:飞,仨的鸿雁。

"暮投沙碛":在黄昏时投宿到沙洲上。

# 沙碛:沙石浅滩。

"试问乡关何处是":我试着问我的故乡在哪里,

"水云浩荡迷南北":只见水和云一片浩荡让人分不清南北。

"但一抹、":只有那一抹、

"寒青有无中":带着寒意的青色在若有若无之间,

"遥山色":那是远山的颜色。

# 山色:山的景色。出自唐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天涯路":我走在天涯的路上,

"江上客":是江上的游子。

"肠欲断":我的愁肠快要断了,

"头应白":我的头发也应该变白了。

"空搔首兴叹":我徒然地搔首发出叹息,

"暮年离拆":在晚年遭遇分离之苦。

# 离拆:分散开。此指离开中原故土。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该相信唯有酒能消忧闷,

"奈酒行有尽情无极":无奈的是酒可以喝完但愁绪却没有尽头。

"便挽取、":那就让我舀取、

# 挽取:牵引。取为语助词。

"长江入尊罍":长江水倒进酒杯,

# 尊罍:一作“尊疉”。古时盛酒器具,形状似壶。

"浇胸臆":来浇我胸中的愁闷。

# 胸臆:胸襟和气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是南宋词人赵鼎的一首词作。词中通过秋日渡江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和漂泊在外的愁绪。上片描写“惨结秋阴”“征鸿几字”等深秋景象,这些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北宋灭亡后的时代氛围;下片直写“肠欲断,头应白”的内心苦闷,表达出面对国难时的忧思。全词将旅途中的凄凉感受与对故国的眷恋之情相互交织,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切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政治家、词人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谥忠简,解州闻喜(今山西)人。崇宁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南渡后,历右司谏、御史中丞等。绍兴初年两度拜相,力荐岳飞出师收复襄阳。他反对与金议和,因此遭秦桧陷害,被贬潮州、吉阳军,最终绝食而死。赵鼎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其诗、文、词皆工。他的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其前期词作多侧重抒发个人的哀婉悲伤,颇具花间遗风,而后期词作雄健豪迈且慷慨悲凉。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秋末,赵鼎奉命渡江前往建康筹备定都事宜,在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停泊时写就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羁旅抒怀词。描写了秋日渡江南下时阴雨连绵、鸿雁南飞的萧瑟景象,通过迷蒙的远山和浩荡的江水,流露出词人漂泊异乡的孤寂与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化用:“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化用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原诗表达羁旅愁思,此处借迷茫水云暗喻词人南渡时对故土难寻的怅惘。象征:“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以北雁南飞象征自身漂泊,鸿雁的“几字”队形与“沙碛”的荒寒,共同构成词人去国离乡的仓皇图景。借景抒情:上片“惨结秋阴”至“遥山色”句,通过秋阴、征鸿、迷蒙山水等萧瑟景象,将南渡途中的阴郁天气与去国离乡的悲凉心境相融合,自然流露出对故土的深切眷恋。直抒胸臆:“肠欲断,头应白”直接倾吐国破家亡之痛,以“肠断”“头白”的强烈身体感受,凸显暮年离乱的刻骨哀伤。

3. 分段赏析

上片所写并非寻常悲秋之感,而是借眼前秋景展现当时北宋覆灭、中原动荡的特殊背景。“惨结秋阴”一句,描绘秋日阴云密布于清冷天空的景象,同时也映衬出作者内心的凄凉。“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三句,既如实记录了深秋江畔所见,又以南飞鸿雁暗指自身处境——正如大雁被迫南迁,词人也不得不离开故土,匆忙渡江南下。“沙碛”一词更透露出满目荒芜之感。“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二句,借鉴了唐代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迷”字精准刻画出词人此刻的心绪——极目远眺却方向难辨,内心充满迷茫与无措。上片结尾处“但一抹、寒青有无中”等句,融合了王维《汉江临泛》“山色有无中”与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的诗意。特别在“青”字前加“寒”字作“寒青”,正是由于词人眼中所见都带着凄清色彩。当回望淮水两岸群山,想到即将远离中原故土,词人心中那份不舍之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下片以直抒胸臆的笔法,将作者面对国难时的忧思倾泻而出。“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这几句词中,建炎元年的赵鼎虽仅四十三岁,正值壮年却已须发斑白。究其原因,既有前岁汴京陷落、徽钦二帝被掳的国耻,又有骨肉离散、天各一方的家愁,更兼时局动荡、前途渺茫,种种忧患交织,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白发早生?“须信道”二句在格律上本为七言句式,其中“须”与“奈”二字实为衬字。词人在此直言亡国之痛绝非杯酒可解,除非能将万里长江的滔滔江水尽数倾入酒樽,或可稍稍冲淡胸中块垒。末句巧妙地将内心郁积的家国忧思与眼前奔流不息的长江融为一体,使人真切感受到这份愁绪如同江水般绵延无尽、难以排遣。至此,词人满腔的爱国热忱与抑郁不平之气,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

4. 作品点评

上阕着力描绘南渡途中的凄凉景象,下阕则抒情,以“放笔为直干”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在国难之际的忧思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清学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惨结秋阴”一首,世皆传诵之矣。

明文学家杨慎《词品》

# 忠筒公此词,当与“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二语,同其不朽。

清学者黄苏《蓼园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高登《乞米》

下一篇:宋·朱熹《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