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shí
qīng
zhōu

朝代:宋作者:张舜民浏览量:1
qīng
shuǐ
yuè
tuán
tuán
yīn
jiàn
zhōng
qiū
nián
hàn
hǎi
gēng
shuāng
tòu
jiǎ
chēn
jiāng
wàn
guì
suí
chuán
kàn
guó
guāng
cháng
mǎn
jīn
wàng
tiān
shì
piān
zhǐ
kǒng
héng
é
yīng
xiào
hái
jiāng
zhī
yǐng
duì
chán
juān

译文

清溪水底倒映着圆圆的月亮,因为看到这中秋之月,回忆起去年的情景。在旱海,五更时分霜气透过铠甲,在郴江,万里行程中桂花伴随着船只。过去在故乡看月亮,月光总是圆满明亮,如今身处天涯,望着月亮感觉它的形态好像有所缺失。只怕嫦娥会笑话我,只能独自一人对着这美好的月色。

逐句剖析

"清溪水底月团团":清溪水底倒映着圆圆的月亮,

"因见中秋忆去年":因为看到这中秋之月,回忆起去年的情景。

"旱海五更霜透甲":在旱海,五更时分霜气透过铠甲,

"郴江万里桂随船":在郴江,万里行程中桂花伴随着船只。

"昔看故国光常满":过去在故乡看月亮,月光总是圆满明亮,

"今望天涯势似偏":如今身处天涯,望着月亮感觉它的形态好像有所缺失。

"只恐姮娥应笑我":只怕嫦娥会笑话我,

"还将只影对婵娟":只能独自一人对着这美好的月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八月十五日夜清溪舟次》为北宋诗人张舜民所著的七言律诗,创作于他被贬谪至郴州的那段时期。该诗围绕中秋夜于清溪乘船的经历展开,诗人借所见所感,倾诉了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后的羁旅愁绪。首联诗人由清溪水面倒映的月影,思绪飘回往昔中秋,开启了回忆的闸门。颔联“旱海霜透甲”与“郴江桂随船”,描绘出其贬谪之路的艰难困苦。颈联运用“故国光常满”和“天涯势似偏”两组意象进行对比,鲜明地呈现出诗人身处他乡时内心的孤独寂寞。尾联诗人设想姮娥对着自己的孤独身影浅笑,此中暗暗蕴含着政治上失意的惆怅。整首诗巧妙构建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抒情架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画家

张舜民(1044?~?),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治平进士,官襄乐令。因作诗嘲讽边事,被贬为监郴州酒税。元祐初,以司马光荐,任监察御史,累擢吏部侍郎。崇宁初,坐元祐党,谪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复集贤殿修撰。其慷慨喜论事,以刚直敢言称。张舜民的诗多表现出对国事民生的关切,如《打麦》描绘了农民劳作辛苦。其慷慨喜论事,善为文,南宋初晁公武谓“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代表作品有《画墁集》《孤愤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乡思旧诗。描绘了中秋夜清溪之景,通过今昔中秋的不同场景对比,展现诗人的情感变化。

2. 分段赏析

首联“清溪水底月团团,因见中秋忆去年”,诗人开篇描绘出清溪水底月亮圆润的景象,点明时间是中秋夜。“月团团”既写出了月亮的形态,也营造出一种团圆的氛围。而“因见中秋忆去年”则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去年中秋的回忆,为全诗奠定了今昔对比的基调,勾起读者对诗人过往经历的好奇。颔联“旱海五更霜透甲,郴江万里桂随船”,此联通过回忆展开对比。“旱海五更霜透甲”描绘出去年中秋在旱海戍边时,五更天寒霜穿透战甲的艰苦画面,让读者感受到戍边生活的艰辛。“郴江万里桂随船”则描绘今年中秋在郴江乘船,一路上桂花相伴的情景,与去年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诗人境遇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颈联“昔看故国光常满,今望天涯势似偏”,“昔看故国光常满”回忆过去在故国时,看到的月亮常常是圆满的,这里的“光常满”不仅指月亮的圆满,更象征着过去生活的圆满与安定。“今望天涯势似偏”写如今身处天涯,望着月亮似乎是偏的,“势似偏”一方面是对眼前月亮视觉上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表达出诗人内心因漂泊而产生的不圆满、孤独之感。此联通过今昔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当下漂泊境遇的感慨。尾联“只恐姮娥应笑我,还将只影对婵娟”,诗人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嫦娥看到自己孤身一人面对明月,会嘲笑自己。“只恐”二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自嘲。“只影”与首联的“月团团”形成对比,突出诗人的孤独。以嫦娥笑自己来结尾,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将诗人的孤寂之情推向高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在中秋佳节独自一人的凄凉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舜民《离真州》

下一篇:宋·张舜民《哀虢县令犹子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