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i

朝代:宋作者:张舜民浏览量:1
qīng
shí
zhǎng
jìng
hán
tiān
yǐng
qiū
guāng
xíng
què
zài
fán
chuān
wěi
dào
shú
féi
shì
huáng

译文

清溪蜿蜒流过山脚,长达十里,溪水清澈见底,映照出蓝蓝的天空和秋天的景色。此次旅行却在樊川的尾部,看到了成熟的稻谷、肥美的鱼,还有金黄色的柿子。

逐句剖析

"屈曲清溪十里长":清溪蜿蜒流过山脚,长达十里,

"净涵天影与秋光":溪水清澈见底,映照出蓝蓝的天空和秋天的景色。

"此行却在樊川尾":此次旅行却在樊川的尾部,

# 樊川:地名,是西安城南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

"稻熟鱼肥柿子黄":看到了成熟的稻谷、肥美的鱼,还有金黄色的柿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薄台》是北宋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诗。全诗以自然景色为切入点,通过对乡村景物的描绘,展现丰收季节的喜悦与美好。写作上,诗人运用简洁的笔触勾勒画面,借景抒情。前两句“屈曲清溪十里长,净涵天影与秋光”,描绘曲折悠长的清溪,涵映天空与秋光,意境清新;后两句“此行却在樊川尾,稻熟鱼肥柿子黄”,聚焦樊川尾部,以“稻熟”“鱼肥”“柿子黄”展现丰收盛景。作品语言自然质朴,将对丰收的赞美与喜爱融入景物描写中,勾勒出一幅恬静美好的乡村画面,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尽显乡村生活的美好与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画家

张舜民(1044?~?),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治平进士,官襄乐令。因作诗嘲讽边事,被贬为监郴州酒税。元祐初,以司马光荐,任监察御史,累擢吏部侍郎。崇宁初,坐元祐党,谪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复集贤殿修撰。其慷慨喜论事,以刚直敢言称。张舜民的诗多表现出对国事民生的关切,如《打麦》描绘了农民劳作辛苦。其慷慨喜论事,善为文,南宋初晁公武谓“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代表作品有《画墁集》《孤愤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薄台周边清溪蜿蜒、光影交织的优美自然景观,以及樊川尾稻谷成熟、鱼儿肥美、柿子金黄的丰收景象,通过远近景的转换和多维度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自然环境描写:“屈曲清溪十里长,净涵天影与秋光。”一句,描绘出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屈曲”生动地写出清溪蜿蜒曲折的形态,“十里长”则从空间维度展现其悠长之态,赋予画面动态延伸感。“净涵天影与秋光”细腻刻画清溪的澄澈明净,仿佛将天空与秋光尽数包容,光影交织间,营造出净化心灵的宁静氛围,尽显自然景色的优美与静谧。

3. 分段赏析

《薄台》前两句“屈曲清溪十里长,净涵天影与秋光”,以简洁笔触勾勒出曲折悠长的清溪,以及天空倒影与秋光交融的画面,展现自然的优美宁静,体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后两句“此行却在樊川尾,稻熟鱼肥柿子黄”,聚焦樊川尾,通过“稻熟”“鱼肥”“柿子黄”等丰收景象的刻画,传递出丰盛喜悦之感,将对丰收的欣喜融入其中,整首诗借景寄情,营造出宁静美好的田园意境。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自然景观为切入点,勾勒出清溪蜿蜒、天光映秋的幽美画面,及稻熟鱼肥、柿果金黄的丰饶之景,既展现自然的生机与绚丽,亦寄寓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倾慕及丰收时节的欣悦。其语言素淡质朴,于简笔白描中见自然之趣,以景语传情,营造出恬静悠然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清新明净的审美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舜民《丛台》

下一篇:宋·张舜民《咏长安兴废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