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ōng

朝代:宋作者:石延年浏览量:1
zhí
sēn
sēn
chǐ
pán
tiě
shēng
lín
gān
yǐng
yáo
qiān
chǐ
lóng
shé
dòng
shēng
hàn
bàn
tiān
fēng
hán
cāng
xiǎn
jìng
yuán
shí
shàng
绿
luó
gāo
yún
duān
bào
yán
zuò
lún
cái
zhě
biàn
便
zuò
míng
táng
zhù
kàn

译文

古松正直之气森严,以屈曲盘旋为耻,树皮似铁衣般粗糙,呈紫鳞般干燥。古松千尺身影摇动,如龙蛇舞动,风声雨声撼动半空,带来阵阵寒意。苍藓静静地攀缘在古松旁的石头上,绿萝高高地依附古松直入云端。告诉那为帝王选拔人才的人,应当把古松看作建造明堂的一根顶梁柱。

逐句剖析

"直气森森耻屈盘":古松正直之气森严,以屈曲盘旋为耻,

# 耻屈盘:以弯曲盘折为耻辱。,森森:繁密貌。

"铁衣生涩紫鳞干":树皮似铁衣般粗糙,呈紫鳞般干燥。

# 紫鳞:树皮的皱纹。,铁衣:指古松的树皮。

"影摇千尺龙蛇动":古松千尺身影摇动,如龙蛇舞动,

# 龙蛇:形容松柏在风中摇动的形状。

"声撼半天风雨寒":风声雨声撼动半空,带来阵阵寒意。

# 撼:《诗话总龟》作散。

"苍藓静缘离石上":苍藓静静地攀缘在古松旁的石头上,

# 缘:沿着。,静:《至正四明续志》作净。,苍藓:苍苔。

"绿萝高附入云端":绿萝高高地依附古松直入云端。

# 附:攀附。,绿萝:菟丝和女萝,都是葛生植物,缠绕于草木上。绿:《至正四明续志》作丝。

"报言帝座抡才者":告诉那为帝王选拔人才的人,

# 抡才:这里指选拔人才。抡,选拔。,帝座:指朝廷。座:《至正四明续志》作室。一作净。

"便作明堂一柱看":应当把古松看作建造明堂的一根顶梁柱。

# 柱:楹柱,支撑屋顶的大木。,明堂:古代帝王宣示政教的地方,这里泛指朝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松》是北宋石延年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借咏古松,描绘其挺直不屈盘的姿态。首联写古松品格,颔联绘其气势,颈联衬其高大,尾联点明渴望被重用之意。全诗笔力雄健,通过多种手法生动塑造古松挺拔不凡、气势撼人的形象,尽显古松风姿与诗人寄寓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石延年(994~1041),北宋文学家。字曼卿,一字安仁,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宋真宗时,授三班奉职,历任右班殿直、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即位后,出知济州金乡县,累迁太子中允、秘阁校理。石延年为文劲健,于诗最工。其诗风豪放奇峭,长于叙事,为欧阳修等推崇。其诗《寄尹师鲁》,被誉为“词意深美”。其文受柳开影响,宗法韩柳,积极参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代表作品有《寄尹师鲁》《金乡张氏园亭》《南朝》等。著有《石曼卿歌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借对古松挺直不屈、坚韧不凡形态与气概的描绘,展现古松耻于屈盘的刚直品性,以苍藓、绿萝等攀附之物反衬其伟岸,还借古松可作明堂一柱,表达对刚直精神的推崇,以及诗人渴望如古松般为国家效力、成为栋梁之材的情志。

2. 写作手法

比喻:“铁衣生涩紫鳞干”,将古松粗糙坚硬的树皮比作“铁衣”和“紫鳞”。“铁衣”突出树皮的坚硬质感,“紫鳞”则生动描绘出树皮色泽斑驳、形状如鳞片般的形态,使古松苍劲古朴的外观形象跃然纸上。象征:全诗以“古松”象征栋梁之才。诗中描绘古松挺直不屈、气势雄浑,具有容纳苔藓、藤萝的胸襟气度,借此象征那些正直有才、渴望为朝廷所用,能够担当重任的贤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自身渴望被朝廷重用、一展抱负的志向。

3. 分段赏析

首联:绘古松之貌,茎干端直,枝叶森森,绝不屈曲盘旋。其皮若铁,粗糙嶙峋,裂片如紫鳞斑驳,在对古松外形的细致勾勒中,更透露出一股凛然之气。颔联:摹古松之神,狂风肆虐,其苍劲枝叶随风舞动,树影摇曳似龙蛇游走;松针相击,涛声如洪钟轰鸣,仿若半空风雨携寒而来。颈联:彰古松之度,古松巍峨雄伟,具大丈夫之胸襟,容苔藓依傍、藤萝攀附,虽与“小人”相伴,仍挺拔傲立,姿态不改。尾联:寄望于朝廷选才者,应将古松视作明堂之楹柱。此结尾两句稍显直白,少了几分含蓄韵味,是为瑕疵。但全诗整体雄浑劲健,正气凛然,以古松喻栋梁,表达渴望被朝廷重用之意,立意可赞。语言跌宕起伏,与正大庄严之情相契,尽显雄浑古朴之格调。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洋溢着雄浑劲健之姿与凛然正气,诗人以古松喻栋梁,借此寄托渴望获朝廷重用的愿景,立意精巧且用心良苦,颇具可圈可点之处。在语言上,其节奏跌宕起伏、曲折有致,与诗人庄重正大的情感相得益彰,二者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雄浑古朴的独特格调,令人读来心潮澎湃,沉浸于其深厚的意蕴与豪迈的气势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石延年《寄尹师鲁》

下一篇:宋·石延年《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