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亏皇象":汉朝皇室的气象衰败,
"乾坤未即宁":天下未能立刻安定。
"奸臣与逆子":奸臣与忤逆之子,
"摇岳复翻溟":动摇山岳又搅翻大海。
"权表分江域":孙权与刘表分割划分江域,
# 权表:孙权和刘表并称。
"曹袁斗夏垌":曹操与袁绍在中原发起战争。
# 斗夏垌:指曹操与袁绍在中原的战争。,曹袁:曹操和袁绍并称。
"虎奔咸逐逐":众人如虎奔逐争权夺利,
"龙卧独冥冥":唯有您如卧龙般深藏不露。
# 冥冥:睡眠状态。冥:通“瞑”。
"从众非无术":顺应众人并非没有办法,
"欺孤乃不经":欺负孤儿却是不合常理。
# 不经:不合常法。,欺孤:(曹操)欺凌孤儿。孤:指汉献帝刘协。
"惟思恢正道":一心想着恢复正道,
"直起复炎灵":奋起重振汉家的灵威。
# 炎灵:指以火德而王的汉王朝。
"管乐韬方略":您有着管仲、乐毅般深藏的谋略,
# 方略:计划,谋略。,管乐:管仲和乐毅并称。
"关徐骇观听":才能让关羽、徐庶等人也惊叹不已。
# 观:《竹庄诗话》作视。,关徐:指关羽和徐庶。徐:《芦浦笔记》作张。
"一言俄逆至":刘备的一句求贤之语突然传来,
# 逆至:《芦浦笔记》作遇主,《竹庄诗话》作逆主、四库本作拜至。逆:一作:遻。遻:意外相遇。,俄:不久,旋即。
"三顾已忘形":三顾茅庐的恩遇让您忘却了自身形骸。
"南既清蛮土":南方已经平定了蛮夷之地,
# 清蛮土:指诸葛亮北伐之前平定南中。
"东期赤魏廷":又期望向东平定曹魏朝廷。
# 赤魏廷:除掉曹魏政权。赤:除掉,诛灭。
"出师功自著":出师北伐的功绩自然显著,
"治国志谁铭":但他治国的志向又有谁能铭记呢。
"历劫兵如水":历经劫难,战争如洪水般汹涌,
# 劫:《芦浦笔记》作剑。
"临秦策若瓴":诸葛亮面对秦地的局势,策略如同高屋建瓴。
# 秦:四库本作机。
"举声将溃虏":诸葛亮发声指挥,即将击溃敌人,
"横势欲逾泾":大军气势横扫,想要越过泾水。
# 泾:四库本作陉。
"仲达耻巾帼":司马懿以被诸葛亮送巾帼为耻,
# 仲达:魏国大臣司马懿表字。
"辛毗严壁扃":辛毗坚守壁垒,严阵以待。
# 扃:门窗,门户。,辛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可烦亲细务":诸葛亮本不该亲自处理琐碎事务,
"遽见堕长星":却突然陨落,如同长星坠落。
# 堕长星:指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八月,诸葛亮病卒于军中。
"战地悲陵谷":在战场上,陵谷变迁令人悲伤,
# 陵谷:丘陵和山谷。
"来贤赏德刑":后来的贤人赞赏诸葛亮的品德和刑罚措施。
# 德刑:德行和刑罚。
"意中流水远":心中的思绪如流水般悠远,
"愁外旧山青":忧愁之外,旧日的山峦依然青葱。
"想像音徽在":想象着诸葛亮的音容笑貌还在,
# 音徽:指音容。
"侵寻毛骨醒":渐渐让人从身心深处感到振奋清醒。
"迟留慕英气":诗人留恋不舍,仰慕诸葛亮的英雄气概,
"沉叹抚青萍":深深地叹息,抚摸着宝剑。
# 青萍:古剑名。
北宋文学家
石延年(994~1041),北宋文学家。字曼卿,一字安仁,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宋真宗时,授三班奉职,历任右班殿直、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即位后,出知济州金乡县,累迁太子中允、秘阁校理。石延年为文劲健,于诗最工。其诗风豪放奇峭,长于叙事,为欧阳修等推崇。其诗《寄尹师鲁》,被誉为“词意深美”。其文受柳开影响,宗法韩柳,积极参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代表作品有《寄尹师鲁》《金乡张氏园亭》《南朝》等。著有《石曼卿歌诗集》。
1. 分段赏析
“汉室亏皇象,乾坤未即宁。奸臣与逆子,摇岳复翻溟”开篇点明时代背景,汉室皇室的气象衰败,天下未能安宁。奸臣和逆子的作乱如同摇动山岳、翻动大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为后文诸葛亮的出场和其肩负的使命做了铺垫,突出了局势的严峻和混乱。“权表分江域,曹袁斗夏坰。虎奔咸逐逐,龙卧独冥冥”此段描述了各方势力的纷争格局。孙权占据江东地区,曹操和袁绍在中原地区激烈争斗,展现出当时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虎奔咸逐逐”描绘出那些如老虎般凶狠争斗的势力纷纷逐利,“龙卧独冥冥”则突出了诸葛亮此时隐居不仕、韬光养晦的状态,与他人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诸葛亮的不凡。“从众非无术,欺孤乃不经。惟思恢正道,直起复炎灵”进一步刻画诸葛亮的形象和志向。他有着不随波逐流的智慧,不屑于顺从众人做一些不正当之事,更不会做出欺负孤儿寡母这种不义之举。他一心只想着恢复汉室的正道,直接出山辅佐刘备,以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体现了诸葛亮的高尚品德和远大抱负。“管乐韬方略,关徐骇观听。一言俄逆至,三顾已忘形”通过将诸葛亮与管仲、乐毅相比,突出他有着卓越的谋略。他的才能让关羽、徐庶等人都惊叹不已。刘备的一句话很快得到回应,而诸葛亮经过刘备三顾茅庐后,便不再隐藏自己的才能,欣然出山,生动地展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他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回应。“南既清蛮土,东期赤魏庭。出师功自著,治国志谁铭”描述了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和功绩。他向南平定了南蛮之地,稳定了后方;向东期望能够攻进曹魏的朝廷,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他出师北伐的功绩自然显著,但他的治国安邦的志向却很少被人铭记,表达了对诸葛亮治国志向未得到充分重视的惋惜。“历劫兵如水,临秦策若瓴。举声将溃虏,横势欲逾泾”此段描绘了诸葛亮面临的战争困境和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历经劫难的战争如洪水般汹涌,形势严峻,但诸葛亮面对秦川之地制定的策略却如从高屋顶倾倒瓶中之水一样顺畅,显示出他的谋略过人。他一声令下就要击溃敌寇,强大的气势想要越过泾水,进一步展现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豪迈气概。“仲达耻巾帼,辛毗严壁扃。可烦亲细务,遽见堕长星”描述了诸葛亮与对手的交锋以及他的不幸结局。司马懿把诸葛亮送来的巾帼女衣当作耻辱,辛毗严格把守营垒大门,阻止诸葛亮进军。而诸葛亮却不该亲自处理琐碎事务,最终过早地陨落,像长星坠落一样,表达了对诸葛亮因操劳过度而离世的惋惜和痛心。“战地悲陵谷,来贤赏德刑。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诗人在战地缅怀诸葛亮,感慨陵谷的变迁,时光的流逝。后来的贤人赞赏诸葛亮的品德和刑罚措施,但诗人心中却充满了对诸葛亮的思念和感慨。意中的思绪如流水般悠远,而忧愁之外的旧山依旧青葱,以景衬情,更增添了诗人的哀愁。“想像音徽在,侵寻毛骨醒。迟留慕英气,沉叹抚青萍”诗人想象着诸葛亮的音容笑貌还在,这种想象让自己逐渐清醒过来。诗人久久停留,仰慕诸葛亮的英雄气概,深深地叹息着抚摸着自己的宝剑,借宝剑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上一篇:宋·石延年《薦》
下一篇:宋·石延年《赠刘潜归陶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