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lóu

朝代:宋作者:高翥浏览量:1
lǎo
zhú
píng
fēn
dāng
jiàn
líng
xiǎo
lóu
cóng
shàn
gāo
míng
lián
yún
dié
dēng
lín
wěi
lán
qíng
jiāng
mèng
mèi
qīng
néng
zhuī
zhèng
shǐ
sān
xián
shuí
xián
píng
tāo
yīn
yān
zhōng
luò
yuē
fén
xiāng
shēng

译文

古老的竹子像倾斜的瓶水一样平分着空间,这座小楼从此拥有了高的名声。这座小楼从此拥有了高的名声,栏杆前俯瞰着晴朗的江水,梦境和现实都变得清幽。一篇记文自然能够追及正始年间的文风,在这闲适之地,谁能继续咸平年间的雅事呢。涛声每天都在烟雾中落下,依稀能听到焚香诵读《易经》的声音。

逐句剖析

"老竹平分当建瓴":古老的竹子像倾斜的瓶水一样平分着空间,

"小楼从此擅高名":这座小楼从此拥有了高的名声。

"地连云堞登临委":这座小楼从此拥有了高的名声,

"栏俯晴江梦寐清":栏杆前俯瞰着晴朗的江水,梦境和现实都变得清幽。

"一记自能追正始":一篇记文自然能够追及正始年间的文风,

"三闲谁与续咸平":在这闲适之地,谁能继续咸平年间的雅事呢。

"涛音日日烟中落":涛声每天都在烟雾中落下,

"依约焚香读易声":依稀能听到焚香诵读《易经》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楼》是宋代诗人高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围绕一座小楼展开,描绘了小楼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首联点明老竹与小楼的关系,赋予小楼高雅之名。颔联描写小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登临所见之景,展现出环境的开阔与清幽。颈联通过提及“正始”“咸平”,表达对小楼文化内涵的期许与感慨。尾联以涛声和焚香读《易经》的声音作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文化韵味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小楼的赞赏和对文化传承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孝宗时游士,壮年游历东南之地,暮年归隐临安西湖,落寞以终。高翥工诗,风格近于晚唐,在江湖派中颇有才情。其诗婉转流畅,气象浑厚。七绝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七律爽利而能工致。黄宗羲赞许其为“千年以来”余姚之“诗祖”。代表作品有《杂兴》《秋日》《晓出黄山寺》等。著有《菊涧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老竹平分当建瓴,小楼从此擅高名”“老竹平分当建瓴”描绘古老的竹子像倾斜的瓶水一样平分着空间,形象地写出竹子的姿态和气势。“小楼从此擅高名”点明因为老竹等因素,小楼从此有了高的名声。此句通过独特的意象组合,为小楼营造出一种高雅、独特的形象,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地连云堞登临委,栏俯晴江梦寐清”“地连云堞登临委”描绘小楼的地势连接着云边的城墙,登临之时思绪万千。“栏俯晴江梦寐清”写栏杆前俯瞰着晴朗的江水,梦境和现实都变得清幽。此句通过对小楼地理位置和登临所见之景的描写,展现出环境的开阔与清幽,进一步烘托出小楼的高雅氛围。颈联“一记自能追正始,三闲谁与续咸平”“一记自能追正始”表示一篇记文自然能够追及正始年间的文风,体现出对小楼文化内涵的期许。“三闲谁与续咸平”则感慨在这闲适之地,谁能继续咸平年间的雅事呢,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感慨。此句运用用典的手法,通过提及“正始”“咸平”,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尾联“涛音日日烟中落,依约焚香读易声”“涛音日日烟中落”描绘涛声每天都在烟雾中落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宏大的氛围。“依约焚香读易声”依稀能听到焚香诵读《易经》的声音,进一步强化了小楼的文化韵味。此句以景结情,通过涛声和诵读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高翥《句》

下一篇:宋·高翥《寄王仲彝仲彝留三衢久不归省因又箴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