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高翥浏览量:1
sān
jiān
shū
chē
wēng
zuì
lǎo
suō
髿
suō
髿
xiāo
qiáng
shèn
zhǎi
nán
zāi
zhú
cǎo
suī
píng
zhòng
huā
jǐng
qiǎn
néng
gōng
yòng
lóu
gāo
shuí
bèi
yún
zhē
guò
mén
rén
wèn
rén
zhù
shàn
qiáo
西
bǎi
xìng
jiā

译文

破旧的房子有三间,却收藏着五车的书籍,一位老翁头发蓬乱,带着醉意。房屋矮墙很窄,难以栽种竹子,草地虽然平坦,却不种植花卉。水井虽然浅,但足够满足日常用水的需求,即使住在高楼之上,又何必害怕被云雾遮蔽呢。路过的人询问这里住的是什么人,这里是题扇桥西边的普通百姓人家。

逐句剖析

"破屋三间书五车":破旧的房子有三间,却收藏着五车的书籍,

"一翁醉发老髿髿":一位老翁头发蓬乱,带着醉意。

# 髿髿:一作沙沙。

"萧墙甚窄难栽竹":房屋矮墙很窄,难以栽种竹子,

"草地虽平不种花":草地虽然平坦,却不种植花卉。

"井浅自能供日用":水井虽然浅,但足够满足日常用水的需求,

"楼高谁怕被云遮":即使住在高楼之上,又何必害怕被云雾遮蔽呢。

"过门人问何人住":路过的人询问这里住的是什么人,

# 问:一作间。

"题扇桥西百姓家":这里是题扇桥西边的普通百姓人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破屋》为南宋诗人高翥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破旧住房与生活情景,呈现出简朴自足的生活状况和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破屋三间书五车,一翁醉发老髿髿”等诗句,描绘出老翁醉态与藏书颇丰的反差;“井浅自能供日用,楼高谁怕被云遮”,以简洁笔墨体现出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全诗用语朴实自然,巧用白描手法和生活化景象,彰显了诗人不慕名利的处世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孝宗时游士,壮年游历东南之地,暮年归隐临安西湖,落寞以终。高翥工诗,风格近于晚唐,在江湖派中颇有才情。其诗婉转流畅,气象浑厚。七绝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七律爽利而能工致。黄宗羲赞许其为“千年以来”余姚之“诗祖”。代表作品有《杂兴》《秋日》《晓出黄山寺》等。著有《菊涧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生活诗。诗歌描绘了破旧的居所及周边生活场景,展现了简朴自足的生活状态与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

2. 写作手法

白描:语言简练质朴,如“破屋三间书五车,一翁醉发老髿髿”,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破屋、藏书、醉翁的形象,不加修饰却生动展现生活场景;“萧墙甚窄难栽竹,草地虽平不种花”以直白文字描绘居所环境,尽显简朴之态。对比:“破屋三间书五车,一翁醉发老髿髿”中“书五车”展现老翁藏书之丰,暗含其学识深厚、潜心治学的状态,“醉发老髿髿”则描绘出老翁酣醉后头发散乱的情态,显露出随性放达之姿。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藏书的厚重体现其内在的学识积淀,醉态的疏狂展现其外在的性情流露,共同勾勒出一个学识渊博却不拘小节的老者形象,使人物更显立体生动。象征:“破屋三间书五车”中以“书五车”象征主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与“破屋三间”的物质简陋形成对照,彰显文人雅士不重物质、追求精神富足的独特风骨。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通过对居所及周边环境的细致刻画来展现生活状态与精神境界。诗中“破屋三间书五车”“萧墙甚窄难栽竹”“草地虽平不种花”“井浅自能供日用”等句,勾勒出居所的简陋与周边环境的朴素,既写实般呈现了老翁生活的物质环境,又通过这些日常化的环境元素,衬托出老翁在简朴生活中的自足与超然,让读者感受到其不重物质、安于平淡的生活态度。

3. 分段赏析

首联“破屋三间书五车,一翁醉发老髿髿”以对比手法开篇:简陋的居所与满腹诗书形成反差,勾勒出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醉发老髿髿”的白描,生动展现老翁不拘小节、洒脱自在的神态。颔联“萧墙甚窄难栽竹,草地虽平不种花”聚焦生活细节:院墙狭窄无法种竹,草地平坦却不植花。通过“难栽竹”暗示清高品质受限的处境,“不种花”则暗喻主人不慕浮华、甘守淡泊的志趣。颈联“井浅自能供日用,楼高谁怕被云遮”转向生活哲理:浅井足可满足日常,高楼何惧云雾遮蔽。以“井浅”喻物质需求的简朴,用“楼高”象征精神境界的崇高,在对比中体现知足常乐的人生智慧。尾联“过门人问何人住,题扇桥西百姓家”以对话点题:借路人之问引出“百姓家”的平凡身份。“题扇桥”暗用王羲之题扇典故,既点明居处环境,又暗示主人实为隐于市井的高士,在质朴应答中升华超然物外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高翥《松溪庙》

下一篇:宋·高翥《春日杂兴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