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峰高逼太清":天柱峰高得仿佛贴近天空,
"灵岩端足擅高名":灵岩实在足以享有这崇高的名声。
"人间有石皆奴仆":人间所有的石头在它面前都像奴仆,
"天下无山可弟兄":天下没有哪座山能和它称兄道弟。
"樵径雪深多虎迹":砍柴人走的小路上积雪很深,有很多老虎的脚印,
"清溪风暖尽猿声":清澈的溪流边春风和煦,满是猿猴的叫声。
"客身元是山林种":我本就是山林里的人,
"见此如何不动情":见到这样的景象怎能不心生情感呢。
南宋诗人
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孝宗时游士,壮年游历东南之地,暮年归隐临安西湖,落寞以终。高翥工诗,风格近于晚唐,在江湖派中颇有才情。其诗婉转流畅,气象浑厚。七绝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七律爽利而能工致。黄宗羲赞许其为“千年以来”余姚之“诗祖”。代表作品有《杂兴》《秋日》《晓出黄山寺》等。著有《菊涧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天柱峰高逼太清,灵岩端足擅高名”,“逼太清”以夸张的手法,极写天柱峰高耸入云、仿佛贴近天空的气势,顺势点出灵岩因这险峻山峰而享有盛名,为全诗赞美灵岩的基调埋下伏笔。颔联“人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巧妙运用拟人与对比,将世间其他山石比作“奴仆”,又说天下群山都难以与灵岩成为“弟兄”,突出灵岩山石的独特与山峰的雄伟独尊,尽显其无可比拟的气势。颈联“樵径雪深多虎迹,清溪风暖尽猿声”,从视觉上刻画“雪深”“虎迹”的山间景象,显露出环境的幽深;从听觉上捕捉“风暖”“猿声”,传递出自然的生机,视听结合勾勒出灵岩周边鲜活的自然环境,画面感扑面而来。尾联“客身元是山林种,见此如何不动情”,诗人以“山林种”自比,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本就与山林有深厚缘分,见到这般美景自然情难自禁,让对灵岩的赞美落到了真切的情感上。全诗借助夸张、拟人、对比等手法,语言质朴却生动形象,将灵岩的雄奇壮丽与诗人的喜爱钟情融合在一起,读来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