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chū
huáng
shān

朝代:宋作者:高翥浏览量:1
xiǎo
shàng
lán
chū
bǎo
fāng
táng
shān
jìn
chūn
guāng
shì
chuān
穿
sōng
yǐng
dēng
píng
jué
zhōng
shēng
zài
shàng
fāng
cǎo
liú
gāo
xià
cài
huā
yáng
liǔ
qiǎn
shēn
huáng
zhàng
qiè
cōng
cōng
yǒu
bàn
xíng
chūn
yào
máng

译文

早晨乘着竹轿从黄山寺出发,一路上看到山间的池塘和山路两边的花草树木都沐浴在一派明媚春光中。刚刚穿过一大片松林来到山下的平原,已经能听到上方寺庙的钟声。岸上的草色和溪里的水色上下一片碧绿,菜花是深黄色的,柳条是淡黄色的。拄着手杖下轿子,切莫匆匆一览而过,有同行的伙伴一起正可以在春天尽情行走,完全不用紧张忙碌。

逐句剖析

"晓上篮舆出宝坊":早晨乘着竹轿从黄山寺出发,

# 宝坊:对寺庙的敬称。,篮舆:竹轿。

"野塘山路尽春光":一路上看到山间的池塘和山路两边的花草树木都沐浴在一派明媚春光中。

# 野塘:野外的池塘或湖泊。

"试穿松影登平陆":刚刚穿过一大片松林来到山下的平原,

# 平陆:平坦的道路。,穿松影:太阳已升起,所以说穿过松影。

"已觉钟声在上方":已经能听到上方寺庙的钟声。

# 上方:佛寺的方丈,住持僧所居。这里指黄山寺。

"草色溪流高下碧":岸上的草色和溪里的水色上下一片碧绿,

# 高下碧:草绿在岸上,水绿在溪中,故云。

"菜花杨柳浅深黄":菜花是深黄色的,柳条是淡黄色的。

# 浅深黄:菜花黄得浓,杨柳黄得浅,故云。

"杖藜切莫匆匆去":拄着手杖下轿子,切莫匆匆一览而过,

# 杖藜: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有伴行春不要忙":有同行的伙伴一起正可以在春天尽情行走,完全不用紧张忙碌。

# 行春:游览春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晓出黄山寺》是南宋诗人高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借景抒情之诗。诗的前三联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展现诗人出寺下山途中的春景。首句点题,次句描绘出寺所见春光;颔联以钟声入耳,侧面烘托出山高林密,营造空间深远感;颈联承接“登平陆”,通过草、溪、菜花、柳丝等意象,将春光的明丽具象化。尾联则直抒对春光的眷恋,尽显流连忘返之情。全诗以叙行写景为主,辅以含蓄抒情,层层推进,情景交融,给人以景美情畅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孝宗时游士,壮年游历东南之地,暮年归隐临安西湖,落寞以终。高翥工诗,风格近于晚唐,在江湖派中颇有才情。其诗婉转流畅,气象浑厚。七绝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七律爽利而能工致。黄宗羲赞许其为“千年以来”余姚之“诗祖”。代表作品有《杂兴》《秋日》《晓出黄山寺》等。著有《菊涧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日里,诗人前往黄山寺游览,清晨离开寺庙后,映入眼帘的春景美不胜收,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晓出黄山寺》,以此表达对这春日美景的眷恋不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此诗描绘了诗人清晨乘竹轿离开黄山寺,在下山途中所见的春日美景,从山路松影、山间钟声,到平陆的草色溪流、菜花杨柳,展现了一路春光。这首诗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和独到的审美感。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整首诗围绕诗人清晨出黄山寺下山的行程展开,随着诗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不断变化。从开篇“晓上篮舆出宝坊”写离开寺庙,到“野塘山路尽春光”描绘沿途山路野塘的春光;再到“试穿松影登平陆”写穿过松林登上平地,以及“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展现平地上田野间的景色,生动展现了不同场景的春日风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借景抒情:全诗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前六句主要是写景,描绘了诗人出寺下山途中的各种春景,如野塘山路、松影钟声、草色溪流、菜花杨柳等,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尾联“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则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眷恋不舍,以及在观赏美景时应有的闲适心境,使情与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首联“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首句直切诗题,点明诗人破晓时分便乘竹轿离开黄山寺。诗中虽未说明留宿缘由,但联系宋代不少僧人擅长写诗且声名远扬的背景,不难推测作者或许昨夜曾与寺中诗僧彻夜长谈,或切磋诗艺,或探讨哲理,兴致盎然、收获颇丰,这份余兴延续到清晨。甫一出庙门,一路扑面而来的明媚春光,更令诗人心情格外舒畅。“野塘山路尽春色”一句,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下山途中的所见之景。由于天色初晓,景物笼罩在朦胧晨雾之中,难以看清细节,加之乘轿而行难以驻足,诗人并未细致描绘野塘、山路的具体景致。然而,一个“尽”字,将满目皆是春光的景象生动呈现,充分传递出诗人的满心喜悦。颔联“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中,“穿松影”表明诗人已行至山脚,踏上平坦的道路,此时太阳已然升起。黄山寺渐渐被层层叠叠的苍翠山峦所遮蔽,唯有隐隐约约的钟声从山巅云际间悠悠传来。这若有若无的钟声,巧妙地烘托出山势之高峻、林木之茂密、路途之遥远,诸多意境尽在不言之中。当诗人下到山脚下的平地,这里的春光与山路之上相比,又展现出别样的动人之处。颈联“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精准地描绘出春日田野风光的鲜明特征。蜿蜒曲折的小溪,水面碧波荡漾;溪岸两侧,碧草郁郁葱葱,吐露芬芳。岸上青草与溪中绿水相映成趣,分不清究竟是溪水染绿了青草,还是青草映绿了溪水。大片的菜花随风摇曳,如波浪翻涌;成行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轻拂。金黄的菜花色泽浓郁,淡黄的柳丝色调淡雅,浓淡相宜、深浅相衬,构成一幅和谐美妙的春日画卷,恰如“撩人春色不须多”所描绘的那般引人入胜。置身于这样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光之中,任谁都会为之陶醉动情。尾联“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面对眼前撩人的春色,诗人不再满足于坐在竹轿中走马观花,而是决定拄着藜杖,漫步于田野之间,想要更细致地欣赏和品味这春日美景。诗人深知,大自然千姿百态、春天景色万紫千红,若只是匆匆浏览,根本无法领略其中的精妙韵味。因此,他劝告同行之人放慢脚步。这两句诗,既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也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审美经验:观赏美景时,需保持闲适从容的心境,通过细细观摩、慢慢品味,才能真正领悟美的真谛,而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4. 作品点评

《晓出黄山寺》全诗用词含蓄精妙、别具匠心,以叙写行程与描绘春景为主,辅以少量直接抒情。行文过程中情景交融、层层递进,生动展现出春日美景,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的畅然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在江湖派诗人中,高翥是以诗风秀逸,才情见长的一位,这首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这一诗歌风格和造诣。

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原副教授洪丕谟《诗三百首》

#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通过写自己从黄山寺出发,一路上欣赏美好春光的行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方笑一《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第8卷》

# 此诗是纪游写景之作,表达对美好春光的流连不舍之情。一般人多写登山入寺,此诗却写出寺下山,构思角度颇新颖。写下山路上所见春景,移步换形,极得画家经营位置之法;又能观察细致,表现出景物色彩深浅浓淡。中两联对仗工整而自然,一联流水对,一联正对,有变化。颈联与尾联虽借鉴前人句法或句意,却有自己的独到感受。整首诗给人以景美情畅之感。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诗歌卷(四)·宋诗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林景熙《六言 其一》

下一篇:宋·高翥《首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