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水静无尘":一片静水清澈无尘,
"青山是四邻":青山环绕四周就像是我的邻居。
"上天如有意":上天如果有意安排,
"此地著诗人":就让诗人居住在此地。
# 著:一作着。
"吟得物俱尽":他吟诗的时候仿佛能把世间万物都穷尽表达,
"罚令生世贫":罚他一生贫困。
"因来寻古迹":我因为仰慕罗隐,特意前来寻访他故居的古迹,
"只见石为麟":然而到了这里,看到的却只有像麒麟形状的石头。
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徐照(?~1211),南宋诗人。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爱好喝茶、游山水,一生未仕,布衣终身。徐照诗学晚唐,与徐玑、翁卷、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宗姚合、贾岛,讲究炼字,形成清瘦新巧的诗风,但题材较为狭窄,刻意苦吟。他是“永嘉四灵”中最先反对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诗的诗人。《宿翁灵舒幽居期赵紫芝不至》《题翁卷山居》《促促词》等较有名。著有《芳兰轩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罗隐故居周边一片平静无尘埃的水域,四周青山环绕的景象,表达了对罗隐才华的赞赏、对其身世的同情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四句侧重实写,后四句转入虚写。首联“片水静无尘,青山是四邻”实写罗隐故居的实景,以山水勾勒具体环境;颔联“上天如有意,此地著诗人”虽带主观推测,但仍紧扣“此地”与“诗人”的关联,属实景基础上的联想。颈联“吟得物俱尽,罚令生世贫”虚写罗隐的创作与命运,“物俱尽”是对其诗才的想象性概括,“生世贫”是对其生平的虚化提炼,非眼前实景;尾联“因来寻古迹,只见石为麟”中“寻古迹”是实行动,“石为麟”则以石头似麒麟的虚景,暗喻罗隐的非凡才华与身后留名,虚实交织间,由眼前景过渡到对诗人的追忆与评价,使诗歌既有实景的真切,又有想象的深远。动静结合:“片水静无尘,青山是四邻”以静景勾勒罗隐故居的环境。“片水静无尘”中“静无尘”直接写水面的宁静澄澈,毫无波澜与杂质,是静态之景;“青山是四邻”以“青山”作为环绕四周的邻居,山峦巍峨矗立,同样呈现静态。两句虽未着笔动态之物,但“片水”的静谧与“青山”的环抱形成呼应,通过纯粹的静态景物组合,营造出故居清幽、隔绝尘嚣的氛围,以静显静,凸显环境对诗人气质的滋养,暗含罗隐遗世独立的品格。对偶:颔联“上天如有意,此地著诗人”与颈联“吟得物俱尽,罚令生世贫”均形成对偶。颔联“上天”对“此地”,“如有意”对“著诗人”,句式工整,前者设问苍天似有安排,后者回应此地正适合诗人栖居,一问一答中强化故居与诗人的契合;颈联“吟得”对“罚令”,“物俱尽”对“生世贫”,以创作的极致(物俱尽)与生活的困窘(生世贫)形成对比,对偶的运用使诗句节奏匀称,表意凝练。
3. 分段赏析
“片水静无尘,青山是四邻”:此联描绘了罗隐故居清幽宁静的环境。“片水静无尘”写出了水面的清澈平静,没有一丝尘埃;“青山是四邻”则描绘了四周环绕的青山,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上天如有意,此地著诗人”:此联表达了诗人对罗隐的敬仰之情。“上天如有意”表明诗人认为罗隐这样的诗人居住在此地是上天的有意安排;“此地著诗人”则直接表达了对罗隐的敬仰,体现了诗人对罗隐才华的认可和对其人格的赞美。“吟得物俱尽,罚令生世贫”:此联赞美了罗隐的才华并对其命运表示惋惜。“吟得物俱尽”表明罗隐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连万物都穷尽了;“罚令生世贫”则表达了诗人对罗隐一生贫困的惋惜,体现了诗人对罗隐命运的同情。“因来寻古迹,只见石为麟”:此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因来寻古迹”表明诗人前来寻访罗隐故居;“只见石为麟”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全诗通过对罗隐故居环境的描写和对罗隐命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罗隐的敬仰和惋惜之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上一篇:宋·徐照《陈待制五月十四日生朝》
下一篇:宋·徐照《题李半村晒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