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萧萧胡马鸣":北风呼啸,胡人的战马嘶鸣,
"边人走尽空户庭":边地百姓逃光了,只剩下空荡的房屋庭院。
"黄金埋藏禾米弃":黄金被埋起来,粮食也丢弃了,
"路上逐日空饥行":路上的人一天天饿着肚子赶路。
# 空:明本、顾本作长。
"子西父南弗相守":儿子在西,父亲在南,不能相互守候,
"仰面看日啼无声":抬头望着太阳,无声地哭泣。
"生身不合属中土":生来就不该属于中原这片土地啊,
"自昔无时无战争":自古以来就没有哪个时候没有战争。
"家桑椹熟生野蛾":家中桑树的果实成熟了,却滋生出野蛾,
"兔跳席箕田成坡":兔子在席箕草间跳跃,田地变成了荒坡。
"一路几州皆荒废":一路上好几个州都成了废墟,
# 皆:明本、顾本作尽。
"处处战骨平草多":到处是战死的尸骨,与野草齐平。
"传报将军杀胡虏":传来消息说将军打败了胡虏,
"取得山河归汉主":收复了山河,归还汉家君主。
"残生只愿还本乡":残存的性命只希望回到故乡,
"且免后裔有兵祸":暂且免除后代再遭受兵祸。
# 且免后裔有兵祸:明本、顾本作难保后裔无兵祸。
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徐照(?~1211),南宋诗人。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爱好喝茶、游山水,一生未仕,布衣终身。徐照诗学晚唐,与徐玑、翁卷、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宗姚合、贾岛,讲究炼字,形成清瘦新巧的诗风,但题材较为狭窄,刻意苦吟。他是“永嘉四灵”中最先反对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诗的诗人。《宿翁灵舒幽居期赵紫芝不至》《题翁卷山居》《促促词》等较有名。著有《芳兰轩集》。
1. 分段赏析
开篇“北风萧萧胡马鸣,边人走尽空户庭”,以“北风”“胡马”勾勒出边塞的肃杀氛围,“边人走尽”“空户庭”直接展现战乱后家园的荒芜,寥寥数字便奠定全诗悲戚的基调。“黄金埋藏禾米弃,路上逐日空饥行”,通过百姓弃置财物、忍饥逃亡的细节,凸显战争对生计的无情摧毁:黄金与粮食皆被弃如敝履,饥饿却如影随形,强烈的对比尽显乱世的荒诞与残酷“子西父南弗相守,仰面看日啼无声”,聚焦骨肉分离的惨状,“弗相守”写尽无奈,“啼无声”则将悲痛推向极致,无声之泪比号啕大哭更显深沉,让读者感受到百姓的绝望。“生身不合属中土,自昔无时无战争”,是百姓血泪凝成的怨叹,看似怨怼生错地方,实则控诉连绵战火的无尽苦难,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相连,情感更为厚重。“家桑椹熟生野蛾,兔跳席箕田成坡”,以“桑椹熟”“野蛾生”“兔跳”等景象,描绘家园沦为荒野的凄凉,曾经的良田变成荒坡,动植物的“活跃”反衬出人间的死寂,充满物是人非的悲怆。“一路几州皆荒废,处处战骨平草多”,由点及面,展现战乱波及之广,“战骨平草”的画面触目惊心,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具象化,字里行间满是对生命的痛惜。“传报将军杀胡虏,取得山河归汉主”,看似传来捷报,却未带来丝毫喜悦,反而为下文百姓的卑微愿望做铺垫,凸显“山河归主”与“百姓无家”的巨大反差。结尾“残生只愿还本乡,且免后裔有兵祸”,道出百姓最朴素的期盼——只求活下去、归故乡、后代免受兵灾。这卑微的愿望与前文的苦难形成呼应,将对战争的控诉与对和平的渴望融入其中,情感沉郁而真切。全诗以白描见长,句句写实,却于平实中见深情,字里行间皆是对苦难百姓的同情与对战争的痛斥。
上一篇:宋·徐照《谢徐玑惠茶》
下一篇:宋·徐照《山中寄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