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ìng
zuò
jìn
shī
shǒu

朝代:宋作者:晁说之浏览量:1
chén
chén
chù
yǒu
chūn
róu
yín
fēng
qiū
shì
dēng
chǐ
jiàn
yào
dāng
qiān
jīn
qiú
shū
suī
mǎn
kuì
huáng
juàn
táo
zòng
kāi
cháo
bái
tóu
shì
yuàn
wéi
mǐn
mǐn
yuàn
wéi
shì
gèng
yōu
yōu

译文

一片深沉,哪里有春天的温柔,眼睛尽力远望,是无边无际风雨交加的秋天。何事需要佩戴七尺长剑,应当披上价值千金的裘衣。虽然图书摆满书架,却自愧没有绝妙才华,桃李盛开,好像在嘲笑我的满头白发。事情与愿望相违背,应该让它渐渐消逝,愿望与事情相违背,这种无奈之情更加悠长无尽。

逐句剖析

"沉沉何处有春柔":一片深沉,哪里有春天的温柔,

"目极无垠风雨秋":眼睛尽力远望,是无边无际风雨交加的秋天。

"底事须登七尺剑":何事需要佩戴七尺长剑,

"要当自掖千金裘":应当披上价值千金的裘衣。

"图书虽满愧黄绢":虽然图书摆满书架,却自愧没有绝妙才华,

# 虽满愧:四库本作“不识惭”。虽满:二字原缺,据《永乐大典》卷一九六三七补。

"桃李纵开嘲白头":桃李盛开,好像在嘲笑我的满头白发。

"事与愿违宜泯泯":事情与愿望相违背,应该让它渐渐消逝,

"愿违于事更悠悠":愿望与事情相违背,这种无奈之情更加悠长无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病目作近体诗五首(其四)》是宋代晁说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开篇两句以诗人病目所见的风雨秋景,营造出萧索氛围,表达对春柔不再的感慨。三四句展现诗人虽有佩剑披裘的壮志,却难以实现。五六句借图书满与桃李开,感慨自己虽有学识却因年华老去而愧疚、自嘲。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感叹事与愿违的无奈。整首诗通过描写病目所见之景,结合自身境遇,抒发了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惆怅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晁说之(1059~1129),北宋文学家。字以道,一字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进士,任兖州司法参军。元符三年知定州无极县。因上书获罪,罢监陕州集津仓。后以议论不合落职,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晁说之博极群书,精于《易》学,又工诗能文,善画山水。其《明皇打毬图》《思四明所居》或意存讽谕,或抒泄旅恨,句律谐婉,诗风清俊。其著述丰富,可惜在靖康之难时大多散失,今存文集《景迁生文集》20卷及笔记《晁氏客语》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沉沉何处有春柔,目极无垠风雨秋”:从诗人病目所见之景切入。“沉沉”二字奠定了全诗压抑的基调,诗人因目力不佳,四处探寻却不见春的温柔,只看到无边无际的风雨秋景。以春柔的消逝和秋景的萧瑟形成对比,暗示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伤感,为全诗定下了惆怅、无奈的情感基调。“底事须登七尺剑,要当自掖千金裘”:展现诗人的壮志。“底事”即何事,诗人反问何事需要自己手持七尺长剑,又应当身披千金之裘,表达出诗人本应有所作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志向。然而这种壮志在现实面前难以实现,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图书虽满愧黄绢,桃李纵开嘲白头”:运用典故与对比。“黄绢”用了“黄绢幼妇”的典故,意为绝妙好辞。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虽饱读诗书,藏书丰富,但自认为没有写出绝妙的文章,体现出一种自谦与对自身成就未达期望的愧疚之情。同时,桃李盛开的美好景象与自己的白头形成鲜明对照,以桃李的蓬勃生机反衬自己的衰老,表达出年华老去而一事无成的自嘲与感慨,从两个角度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事与愿违宜泯泯,愿违于事更悠悠”:直抒胸臆。诗人感慨事与愿违时本应淡然处之,让这种无奈之情渐渐消逝,然而“更悠悠”却表明这种无奈之感如悠悠江水,连绵不绝,难以真正释怀。这种矛盾的表述,深刻地展现了诗人面对事与愿违时,想要放下却又无法放下的纠结与痛苦,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说之《南充大兄尝梦见予作诗见寄次韵和呈》

下一篇:宋·晁说之《谈易寄壮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