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三省予未能":曾子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我都未能做到,
"夫君六观何自入":您的“六观”又是从何处领悟到的呢。
"天台敖我三观妙":天台宗让我领悟到“三观”的精妙,
"君又三之弥有得":而您在此基础上又增至“六观”,更有自己深刻的收获。
"露下聚散俱已空":露水落下,聚散的现象都是空幻的,
"电出有无仍不实":闪电出现,有无的状态依然是不真实的。
"一世假梦暂踟蹰":生就像一场虚假的梦,人们只是暂时徘徊其中,
"万缘托幻聊戏剧":世间万种因缘都依托于虚幻,如同戏剧一般。
"澄渊泡起不离中":在清澈的水潭中,水泡升起但始终不离水的中部,
"端形影见无差忒":端正地观察形影,能看到它们没有丝毫差错。
"兹惟一心之所发":这些现象都是从一颗心中生发出来的,
"邈乎此心近不识":然而这颗心如此深远,我几乎都难以认识它。
"更须止之艮为山":还需要用“艮”卦所代表的静止来约束它,就像山一样安稳,
"随其观处离非日":随着观察的角度,要明白“离”卦所代表的光明并非只是表面的太阳。
"与君相遇紫陌边":与您在紫陌边相遇,我所说的这些话,
"不谓我言无不急":没有一句不是急切想要表达的。
"君方度岭驾朱辂":您正要跨越山岭,乘坐着红色的车驾前行,
# 辂:一作轩。
"我言之外何所识":我这些话之外,您还能认识到什么呢。
北宋文学家
晁说之(1059~1129),北宋文学家。字以道,一字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进士,任兖州司法参军。元符三年知定州无极县。因上书获罪,罢监陕州集津仓。后以议论不合落职,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晁说之博极群书,精于《易》学,又工诗能文,善画山水。其《明皇打毬图》《思四明所居》或意存讽谕,或抒泄旅恨,句律谐婉,诗风清俊。其著述丰富,可惜在靖康之难时大多散失,今存文集《景迁生文集》20卷及笔记《晁氏客语》1卷。
1. 分段赏析
“曾子三省予未能,夫君六观何自入”,以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引子,诗人自谦未能做到“三省”,进而对友人的“六观”产生好奇,询问友人从何处领悟“六观”。这两句通过对比,引发读者对“六观”的关注,为全诗的哲学思考做铺垫。“天台敖我三观妙,君又三之弥有得”,提到天台宗让诗人领悟到“三观”的精妙,而友人在此基础上增至“六观”且有更多收获。进一步强调了“六观”的独特性和友人的深刻领悟,丰富了诗歌关于心性认知的内容。“露下聚散俱已空,电出有无仍不实”,通过露水聚散、闪电有无的自然现象,形象地说明世间万物的空幻和不真实,为后文对人生和心性的思考提供具体的例证,使哲学思考变得更加直观。“一世假梦暂踟蹰,万缘托幻聊戏剧”,将一生比作虚假的梦,人们在其中暂时徘徊;将世间万缘比作戏剧,依托于虚幻。这两句深化了前文对世间万物空幻的描述,进一步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间因缘的看法。“澄渊泡起不离中,端形影见无差忒”,以澄渊中水泡升起和形影的关系,说明事物虽有其表象,但本质有一定的规律。水泡不离水的中部,形影无差错,暗示心与外物的关系虽复杂但也有迹可循,为后文对心的探讨做铺垫。“兹惟一心之所发,邈乎此心近不识”,指出前面所描述的现象都是从心中生发出来的,但这颗心却深远难测,诗人几乎难以认识它。这两句直接点明心性思考的核心问题,即对心的认知困难,深化了诗歌的哲学主题。“更须止之艮为山,随其观处离非日”,诗人提出要用“艮”卦代表的静止来约束心,像山一样安稳;同时要明白“离”卦代表的光明并非只是表面的太阳,即观察事物要深入本质。这两句引入卦象道理,为解决心性认知问题提供方法,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哲学内涵。“与君相遇紫陌边,不谓我言无不急”,诗人与友人在紫陌边相遇,急切地表达自己所说的内容都是重要的。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希望将自己的思考传达给友人的急切心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君方度岭驾朱辂,我言之外何所识”,友人正要跨越山岭,乘坐朱辂前行,诗人担心友人即将远行,难以再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对思想交流的重视,深化了诗歌关于思想交流和心性感悟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