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润园林草木长":园林中一片翠绿湿润,草木生长得十分茂盛,
"春归积雨满芳塘":春天归来后,连绵不断的雨水将那充满芬芳气息的池塘都涨满了。
"更无一点殷红色":再也看不到一点点鲜艳的殷红色花朵,
"叶底青梅已可尝":绿叶底下的青梅已经长得可以品尝了。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分段赏析
“翠润园林草木长,春归积雨满芳塘”开篇便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雨后园林图。“翠润”二字极为精妙,一个“翠”字,生动展现出园林中草木那浓郁、鲜亮的绿色,仿佛能让人看到草木在春雨的润泽下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润”字则点明了雨后的状态,雨水的滋润使得草木愈发葱茏,同时也让整个画面充满了清新湿润的气息。“草木长”三字直观地写出了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草木茁壮成长的动态过程,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在园林中肆意涌动。“春归积雨满芳塘”进一步拓展画面。“春归”点明时令,春天已经归来,万物复苏。“积雨”说明春雨连绵,雨水不断积聚。“满芳塘”描绘出雨水将池塘充盈得满满当当的景象,“芳塘”一词给池塘增添了美好的色彩,让人联想到池塘中可能生长着的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以及在水中嬉戏的鱼儿,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两句诗通过对园林草木和池塘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明快的基调。“更无一点殷红色,叶底青梅已可尝”此联笔锋一转,由描绘春天的蓬勃生机过渡到对春末夏初时节变化的刻画。“更无一点殷红色”,诗人敏锐地捕捉到春天消逝的迹象,曾经烂漫盛开、姹紫嫣红的花朵已全然不见,连一点殷红的残花也寻觅不到,暗示着春天已逐渐远去,时光在不经意间流转。这种对花朵消逝的描写,蕴含着淡淡的惜春之情。“叶底青梅已可尝”则展现出季节更替带来的新变化。在绿叶的遮掩下,青梅已经悄然长成,并且到了可以品尝的阶段。“叶底”一词形象地描绘出青梅藏于枝叶间的姿态,给人一种含蓄、内敛的感觉。“已可尝”不仅点明了青梅的成熟,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收获的喜悦,尽管这种收获与春天的繁花似锦不同,但它代表着另一种生命的进程和成长。这两句诗通过对比,以花的消逝和青梅的成熟,巧妙地展现了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换,在淡淡的惜春之情中,又透露出对新季节到来的欣然接受,使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上一篇:宋·张耒《秋夜》
下一篇:宋·张耒《晚莺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