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风情不易禁":自古以来,人的情感欲望就难以遏制,
# 万:吕本作自。
"多言未似不言深":说得多不如不说的含义深刻。
"楚王只听巫臣谏":楚王只听信巫臣的劝谏,
"不道逃吴已有心":没想到他早已有了逃往吴国的心思。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开篇道出人之情感欲望难以遏制,且言语常难表内心深处之意。表达了对人性复杂、人心难测以及识人不易的感慨,同时也警示世人莫要只看表面言行,需洞察背后深意。
2. 写作手法
用典:“楚王只听巫臣谏,不道逃吴已有心”,巧用春秋巫臣之事的典故。巫臣本为楚国大夫,却暗中谋划逃往吴国。诗人借此事,点明楚王只信其谏言却不识其叛心,以古事喻识人难的道理。对比:“多言未似不言深”形成对比,“多言”指表面言说,“不言”指内心深意,突出言语难表真情;“楚王只听巫臣谏”与“逃吴已有心”对比,显楚王的轻信与巫臣的隐秘,强化识人不易之感。
3. 分段赏析
“万古风情不易禁”,此句开篇议论人之常情。“万古”言时间之久远,“风情”指人的情感欲望,“不易禁”则说这类情感难以遏制,点出人性中某些本能的情感具有持久而难以约束的特性。“多言未似不言深”,承接上句继续阐发道理。“多言”指过多的言语表白,“不言”则是沉默或未说出口的心思,“未似深”表明言语往往不如潜藏的心思来得深沉,暗示表面的言说难以完全反映内心的真实,为评说巫臣与楚王的故事埋下伏笔。“楚王只听巫臣谏”,转入具体史事。“楚王”指春秋时的楚王,“巫臣谏”是说巫臣向楚王进言劝谏,“只听”二字点出楚王仅留意巫臣表面的谏言,却未能洞察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写出楚王的失察,也为下文的转折做铺垫。“不道逃吴已有心”,揭示巫臣的隐秘心思。“不道”是说没想到、没察觉,“逃吴已有心”点明巫臣早已存有逃往吴国的想法,与上句楚王只听其谏形成对比,凸显出表面言行与内心打算的差异,也暗含对识人不易的感慨。
上一篇:宋·张耒《雪后赠徐仲车》
下一篇:宋·张耒《京师阻雨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