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夜寒不得眠":鸬鹚因为夜里寒冷不能入睡,
"永夜相语高树颠":整夜在高高的树顶上相互鸣叫。
"鸦鸣最早尤喧阗":乌鸦鸣叫得最早,声音尤其喧闹,
"啼呼相应动百千":啼叫声相互应和,仿佛惊动了千百只。
"老鸡睡起足挛拳":老鸡睡醒后爪子蜷缩着,
"侧头端如闻九天":侧着头,端正得像在倾听九天之外的声音。
"引吭一唱鸣宫悬":伸长脖子一声高唱,声音像宫悬乐器在奏响,
"时哉不后亦不先":这时机呀,不晚也不早。
"朦胧初日见山川":朦胧的初升太阳下能显现山川,
"吾庐晨起有炊烟":我家的茅庐早晨起来有了炊烟。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分段赏析
“鸬鹚夜寒不得眠,永夜相语高树颠”:诗句描写了寒夜中的鸬鹚,因为天气寒冷无法安睡,整夜在高高的树顶上相互“交谈”。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把鸬鹚当作人来写,既点出了夜的寒冷,又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它们细碎的“话语”,生动地展现了乡村寒夜中禽鸟的状态,为清晨的到来铺垫了氛围。“鸦鸣最早尤喧阗,啼呼相应动百千”:此句写乌鸦是清晨最早鸣叫的,而且声音格外喧闹,它们的啼叫声相互应和,仿佛能惊动成百上千只同类。“喧阗”一词突出了声音的嘈杂,“动百千”则夸张地表现了鸣叫的声势,让读者感受到清晨来临前乌鸦群的热闹,进一步渲染了早间的氛围。“老鸡睡起足挛拳,侧头端如闻九天”:这句描绘了老鸡睡醒后的样子,爪子还蜷缩着,侧着头,端正得像是在倾听来自九天之外的声音。“足挛拳”细致地刻画了老鸡刚睡醒时的姿态,“端如闻九天”则赋予老鸡一种专注又略带庄重的情态,生动有趣,充满了乡村生活气息。“引吭一唱鸣宫悬,时哉不后亦不先”:诗句写老鸡伸长脖子一声高唱,那声音如同古代宫悬乐器奏响一般洪亮,而且它鸣叫的时机不早不晚,恰到好处。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鸡叫的洪亮,“不后亦不先”则写出了老鸡报晓的准时,体现了乡村生活的规律与自然。“朦胧初日见山川,吾庐晨起有炊烟”:这句描写清晨时分,朦胧的太阳刚刚升起,山川在阳光中渐渐显露出轮廓,自家的茅庐也升起了早晨的炊烟。从自然景象过渡到人的生活场景,“朦胧”写出了初日的状态,炊烟则带着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乡村清晨宁静而平和的画面,让人心生惬意。
上一篇:宋·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张耒《悼亡九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