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cháng
huái
miǎo
miǎo
hán
yān
bái

朝代:宋作者:赵令畤浏览量:1
cháng
huái
miǎo
miǎo
hán
yān
bái
píng
lán
rén
shì
shuāng
tái
shí
miào
chūn
háo
fēng
yún
chì
gāo
zūn
qián
rén
lǎo
hèn
lián
fāng
cǎo
jiǔ
xǐng
shí
tóng
yuè

译文

长长的淮河浩渺无际,寒烟在水面弥漫成一片白茫茫。凭栏眺望的人,是身在“霜台”的游子。诗句中自有春日般豪放的气象。其境界不亚于高远的风云。酒樽旁的人已渐渐老去。未消的遗憾像无边芳草般蔓延不绝。一曲歌罢、酒醒之时。只见梧桐树下,月亮已渐渐西斜低垂。

逐句剖析

"长淮渺渺寒烟白":长长的淮河浩渺无际,寒烟在水面弥漫成一片白茫茫。

"凭栏人是霜台客":凭栏眺望的人,是身在“霜台”的游子。

# 栏:一作阑。

"诗句妙春豪":诗句中自有春日般豪放的气象。

# 诗:一作时。

"风云不啻高":其境界不亚于高远的风云。

"樽前人已老":酒樽旁的人已渐渐老去。

"余恨连芳草":未消的遗憾像无边芳草般蔓延不绝。

"一曲酒醒时":一曲歌罢、酒醒之时。

"梧桐月欲低":只见梧桐树下,月亮已渐渐西斜低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长淮渺渺寒烟白》是宋代赵令畤的词作。词开篇描绘长淮寒烟浩渺的景色,营造出苍凉孤寂的氛围。身为霜台客的词人凭栏而立,面对壮阔山河,不禁心生感慨。下阕直抒胸臆,表达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无奈与遗憾。结尾以景结情,借酒醒后的孤寂与梧桐下渐低的月色,将内心的怅惘落寞渲染至深。整首词情景交融,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抒发了深沉复杂的人生感慨,尽显赵令畤词作的独特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

赵令畤(1061?~1134),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初字景贶,字德麟,号聊复翁、藏六居士,涿郡(今属河北)人。元祐六年,签书颍州节度判官公事,时苏轼为知颍州,爱其才并荐于朝,后因元祐党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赵令畤博学经史,擅长诗词,其词风格清丽秀冶。周紫芝评其词为“乐府中绝唱”“妙丽清壮”。代表作品有《乌夜啼》《蝶恋花》(商调十二首之一)、《清平乐》等。著有《侯鲭录》。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重辑其词为《聊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上片以“长淮渺渺寒烟白”起笔,勾勒出凭栏远眺的“霜台客”形象,营造出苍茫辽阔的意境;下片以“樽前人已老”承接,通过“余恨连芳草”等意象,描绘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怅惘,表达了词人对岁月蹉跎的感叹。末句“梧桐月欲低”以深夜独酌的场景收束,呼应开篇的时空结构,整体体现了词人在苍茫意境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人生感慨。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长淮渺渺寒烟白”以广阔的淮河远景起笔,“寒烟白”点明清晨或傍晚的朦胧天色。末句“梧桐月欲低”则描写近景的梧桐与将落的月亮,“月欲低”暗示深夜将尽。从淮河远景到庭院近景,从晨昏到深夜,这样一呼应,就像把从白天到深夜的过程串了起来,从一开始凭栏看远景的心情,到最后深夜喝酒醒后的孤单,情绪的变化也跟着这个时间和场景的转换更清楚了,让人感觉到那种愁绪从开阔的景象里慢慢收回来,集中到深夜的孤寂里。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长淮渺渺寒烟白”,描绘出淮河之上寒烟弥漫、浩渺无际的景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寂寥的淮河之畔,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孤寂。紧接着“凭栏人是霜台客”表明词人身份,作为霜台客凭栏远眺,此时的他在这空旷的天地间,愈发显得形单影只,更添几分孤独落寞。“诗句妙春豪,风云不啻高”则从写景转向对自身才华的感慨,词人认为自己诗句中有着春天般的豪放气魄,可与高远的风云相比,这既是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也隐隐透露出一种壮志难酬的无奈,在宏大的自然和漫长的时光面前,个人的才华似乎也显得渺小。下片:“樽前人已老,余恨连芳草”,词人的情感进一步深化,直接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无奈与叹惋,曾经的豪情壮志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消磨,只留下无尽的遗憾,这遗憾如同无边无际的芳草,蔓延不绝,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怅惘。最后“一曲酒醒时,梧桐月欲低”以景结情,在一曲终了、酒醒时分,只见梧桐树下,月色渐渐低垂,营造出一种静谧、孤寂的氛围,将词人内心的落寞、惆怅渲染到了极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让人仿佛能看到词人独自在月下,沉浸在那难以言说的愁绪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令畤《蝶恋花·镜破人离何处问》

下一篇:宋·赵令畤《蝶恋花·商调十二首(其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