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寻梅未肯春":连日来寻觅梅花踪迹,它却不肯绽放春意,
"几番和月倚吟身":多少回我伴着月色倚身而立,低声吟哦把它等待。
"一枝斜入丛篁里":忽然见一枝梅花斜斜探入竹林深处,
# 里:一作裹。
"人不见渠渠见人":世人不曾留意到它的身影,它却在那里静静注视着往来的人群。
南宋后期诗坛大家
方岳(1199~1262),南宋文学家。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方岳被视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语言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组织故事成语作新巧对偶。词风近辛弃疾一派,慷慨豪壮,也有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文章议论畅达,四六偶对精切,为时人称道。代表作品有《山中》《感怀》《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与赵端明书》等。著有《秋崖集》。
1. 分段赏析
“日日寻梅未肯春”:首句以“日日”强调寻梅的持续性,见出诗人对梅花的殷切期盼;“未肯春”用拟人手法,写梅花迟迟不肯绽放春意,既点明时节尚早,也暗含梅花“不肯随俗争春”的孤高品性。此句以直白的叙述奠定“寻梅不得”的怅惘基调,为后文梅花的出现做铺垫。“几番和月倚吟身”:“几番”与“日日”呼应,进一步强化寻梅的执着;“和月”点明寻梅的时间多在月夜,清冷的月色与诗人“倚吟身”的身影相衬,勾勒出一幅月下独倚、吟诗待梅的画面。“倚吟身”三字将诗人的动作与心境融合,既写其等待的耐心,也流露对梅花的倾心,意境清幽而略带寂寥。“一枝斜入丛篁里”:笔锋一转,描绘梅花的意外出现:一枝梅花斜斜探入竹林(“丛篁”)。“斜入”二字写出梅花生长的随性与灵动,“丛篁”则以竹林的幽深衬托梅花的隐秘,暗示其不与世俗争艳的姿态。此句从“寻梅”的动态转为“见梅”的静态,画面由寻觅的怅惘转为发现的惊喜。“人不见渠渠见人”:以“人不见渠”与“渠见人”的对比收束,“渠”为方言“它”(指梅花)。世人未能留意藏于竹林的梅花,梅花却默默注视着世人,形成“人不识梅”与“梅自观人”的微妙互动。此句看似平淡,却暗含哲理:梅花的孤高在于不主动迎合世人,而世人的局限在于忽视真正的美好。结句以拟人化的视角,将梅花的品格与诗人的感慨融为一体,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方岳《出居十六咏·石梯》
下一篇:宋·方岳《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