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朝代:宋作者:方岳浏览量:1
dāng
nián
kān
bēi
suì
wǎn
xiōng
huái
怀
zhǐ
zhī
shí
yǒu
jiǔ
fēn
tiān
guǎn
bǎi
suì
lǎo
dēng
hán
xuě
péng
chūn
gòng
méi
huā
zhú
shuāi
bái
dōng
fēng
jiě
绿
xiàng
bìn
biān
chuī

译文

当年意气风发却落得令人悲叹的境地,到了晚年,心中的感慨和抱负也只有自己知晓。人生之事十有八九都由不得自己,上天似乎并不眷顾,没有一件事能顺遂心意,而衰老却如期而至。寒夜里,灯光昏暗,大雪飘落在渔人的蓬屋上,春天来了,只有梅花在野外的竹篱边相伴。衰老之人的白发,东风又怎能让它重新变绿呢,又何必苦苦地吹拂在鬓边,徒增伤感。

逐句剖析

"当年意气亦堪悲":当年意气风发却落得令人悲叹的境地,

"岁晚胸怀只自知":到了晚年,心中的感慨和抱负也只有自己知晓。

"十有九分天不管":人生之事十有八九都由不得自己,上天似乎并不眷顾,

"百无一遂老如期":没有一件事能顺遂心意,而衰老却如期而至。

"灯寒夜雪渔蓬屋":寒夜里,灯光昏暗,大雪飘落在渔人的蓬屋上,

"春共梅花野竹篱":春天来了,只有梅花在野外的竹篱边相伴。

"衰白东风那解绿":衰老之人的白发,东风又怎能让它重新变绿呢,

"底须苦向鬓边吹":又何必苦苦地吹拂在鬓边,徒增伤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除夕(其四)》是南宋诗人方岳的诗作。方岳一生坎坷,诗多反映其宦途失意、生活困窘之态。此诗主题围绕着诗人晚年对人生的感慨。内容上,诗人回顾往昔意气,喟叹如今岁晚诸多不顺,十事九不如意,衰老如期,却一事无成。又借寒夜渔屋、雪、梅等景象,勾勒出清冷孤寂之境,抒发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无奈。诗中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如“灯寒夜雪渔蓬屋,春共梅花野竹篱”,借凄凉之景烘托心境;“十有九分天不管,百无一遂老如期”则直接倾诉人生的失意。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沉。,首联起笔感慨往昔与当下;颔联直陈人生不顺;颈联描绘景象营造氛围;尾联以衰老白发叹时光无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后期诗坛大家

方岳(1199~1262),南宋文学家。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方岳被视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语言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组织故事成语作新巧对偶。词风近辛弃疾一派,慷慨豪壮,也有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文章议论畅达,四六偶对精切,为时人称道。代表作品有《山中》《感怀》《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与赵端明书》等。著有《秋崖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当年意气亦堪悲,岁晚胸怀只自知”:诗人开篇回忆往昔,当年也曾意气风发,然而如今回首,只剩悲凉。“亦堪悲”直白地抒发了对过往经历的感慨与无奈。“岁晚胸怀只自知”则写出到了晚年,心中诸多抱负、感慨无人诉说,只能自己默默体会,流露出一种孤独、落寞的情绪。颔联“十有九分天不管,百无一遂老如期”:此联进一步感慨人生。“十有九分天不管”表明人生之事大多难以顺遂,仿佛上天并不眷顾自己;“百无一遂”强调了事事不如意的状态,而“老如期”则残酷地指出在诸多不顺中,衰老还是如期而至。诗句将人生的无奈与岁月的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强化了悲伤的情感基调。颈联“灯寒夜雪渔蓬屋,春共梅花野竹篱”:从对人生的感慨转向对景的描写。寒夜中,昏暗的灯光,飘落的雪花,渔人的蓬屋,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而春天里,梅花在野竹篱旁绽放,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这不仅是在写自然之景,也暗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坚守自我的品格,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心境。尾联“衰白东风那解绿,底须苦向鬓边吹”:诗人由景及己,感慨自己衰老后头发已白,东风无法让白发变绿,何必再苦苦吹拂鬓边白发徒增伤感呢?这既是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又透露出一种试图放下愁绪的超脱,使情感更加深沉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方岳《亨道至能对棋月下文振闻后堂歌声逃席而起》

下一篇:宋·方岳《立春(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