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草如碧丝":燕地的小草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
# 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低绿枝":秦地的桑树已经枝叶繁茂,压弯了树枝。
# 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
"当君怀归日":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的时候,
# 怀归:想家。,君:指征夫。
"是妾断肠时":我早就因为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 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春风不相识":春风啊,你和我素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
# 罗帏:丝织的帘帐。
南宋后期诗坛大家
方岳(1199~1262),南宋文学家。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方岳被视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语言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组织故事成语作新巧对偶。词风近辛弃疾一派,慷慨豪壮,也有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文章议论畅达,四六偶对精切,为时人称道。代表作品有《山中》《感怀》《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与赵端明书》等。著有《秋崖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新题乐府诗,也是一首写女性相思的代言体诗。此诗描绘出燕地春草初萌、秦地桑叶繁茂之景,营造出两地相隔的氛围。体现出夫妻身处异地的相思之苦,表达了闺中妇人对远方丈夫深切的思念与哀怨。通过对春风无端入罗帏的质问,以含蓄委婉的方式展现女子内心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双关:运用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与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既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又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对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从心理和时间层面形成鲜明对比。心理上,思妇揣度丈夫见燕地春草萌动归心,而自己早已因长久思念肝肠寸断;时间上,丈夫归心初起,思妇相思却已达极限,凸显思妇情感之浓烈深沉。虚实结合:“燕草如碧丝”是思妇对远方丈夫所处之地春景的想象,“秦桑低绿枝”是思妇眼前所见的实景,虚实交织,写尽两地相思的微妙心理。起兴:开篇以燕地春草和秦地桑树起兴,思妇见秦桑低绿,由此悬想出燕草如碧丝的景象,引发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借景抒情,用两处春光烘托出两地相思,巧妙融合想象与现实,传写出夫妻间的真挚情感。
3. 分段赏析
起首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看作是“兴”的手法运用。通常诗里的兴句,多是就眼前之景顺手拈来,然而这两句却别出心裁,以相距甚远的燕、秦两地的春日景象起兴。“燕草如碧丝”,应是思妇脑海中的想象之景,而“秦桑低绿枝”才是她亲眼所见。基于平日里与丈夫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丈夫的深刻认知,她揣度身处燕地的丈夫,此刻瞧见如碧丝般的春草,定会油然而生思归之意。诗人精准地捕捉思妇复杂的情感变化,借两地不同春光,引发两地相思之情,将想象、回忆与眼前实景巧妙融合,依实虚构,营造出独特的诗歌意境。诗歌的三四句顺着兴句的思路自然延伸,依旧从两地落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逢春动了归心,本应能慰藉离人愁绪。照常理,诗中的女主人公该心生欢喜,可下句却以“断肠”承接,看似与常人心理相悖。但倘若结合前文兴句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如此表达让思妇的情感又深入了一层。诗中这种看似不合常理之处,恰恰是情感最为浓烈的体现。末尾两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敏锐捕捉到思妇在春风吹进闺房、撩动罗帐瞬间的心理活动,展现出她忠于爱人、坚贞不渝的美好品质。从艺术角度看,让多情思妇向无情春风发问,看似毫无道理,可放在独守春闺这一特定情境下,用来刻画思妇的神态,却又显得真实且合情合理。春风撩人情思,春思缠人难断,斥责春风,实则是思妇自我明志、自我警醒。以此收尾,堪称妙绝。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质朴自然,将景与情巧妙交融,格调高雅典正,气韵浑然天成,洋溢着浓郁的民歌风情。
# 萧士赟注:“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又注:“燕草如丝,兴征夫怀归;秦桑低枝,兴思妇断肠。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此诗可谓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矣。”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刘云:平易近情,自有天趣。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若嗔若喜,俱着“春风”上,妙,妙(末二句下)!比“小开骂春风”沉老成些,然各有至处。谭云:后人用引意跌入填词者多矣,毕竟此处无一毫填词气,所以为践。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尝谓大雅之道有三:淡、简、温。每读太白诗,觉深得此致。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唐云:太白虽长才,尤妙于短。如《乌夜啼》《金陵酒肆留别》,七古之胜也;“长安一片月”“燕草如碧丝”,五古之胜也,然《吴歌》三十字中,字字豪放;《春思》三十字中,字字和缓,谓非诗圣不可。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字辽欲飞,不以情,不以景。《华严》有“两镜相入”义,唯供奉不离不堕。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同一“入罗帏”也,“明月”则无心可猜,而“春风”则不识何事。一信一疑,各有其妙。
清黄周星《唐诗快》
# 吴敬夫云:当两地怀思之日,而春风又至,能不悲乎!若以不为他物所摇,毁诋春风,真欲见矣。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此五言占中最短,难在后二句结。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融两为一,神采飞动(“当君”二句下)。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不相识”言不识人意也,自有贞静之意。吴昌祺曰:以风之来反衬夫之不来,与“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同意。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上一篇:宋·方岳《次韵酬洪监仓》
下一篇:宋·方岳《唐律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