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僧话了幽寻":与僧人相逢,谈罢这趟幽静寻访的经过,
"不负沧浪一访临":未曾辜负沧浪之水,专程前来探访的心愿。
"对菊莫谈当世事":面对菊花,莫要谈论当下纷扰的世事,
"品茶犹识古人心":品味清茶,仍能体悟古人的高洁之心。
# 品:一作口。
"白云共住山前后":白云相伴,同居于山前山后,
"黄叶自知秋浅深":黄叶飘零,最知晓秋意的浅深。
"龙卧苍髯曾有约":如苍龙偃卧的老松,曾与我旧约相守,
"雁回分月供丛林":待大雁飞回,分取月光洒向寺院丛林。
南宋后期诗坛大家
方岳(1199~1262),南宋文学家。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方岳被视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语言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组织故事成语作新巧对偶。词风近辛弃疾一派,慷慨豪壮,也有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文章议论畅达,四六偶对精切,为时人称道。代表作品有《山中》《感怀》《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与赵端明书》等。著有《秋崖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相逢僧话了幽寻,不负沧浪一访临”以叙事起笔,点明诗人与月印禅师相逢后共寻幽景,呼应标题中的“寻家韵”。“幽寻”二字既写探幽之趣,又以“沧浪”暗喻超脱尘俗的隐逸情怀,“不负”二字则流露欣然自得之情,展现诗人与方外之士的志趣相投。颔联“对菊莫谈当世事,品茶犹识古人心”借“菊”与“茶”构建雅境。菊花象征高洁隐逸,与“莫谈当世事”呼应,表达对世俗纷扰的疏离,品茶之举则暗含对古人淡泊心性的追慕。颈联“白云共住山前后,黄叶自知秋浅深”转写山寺景物。“白云”既是实景,又隐喻僧人的自在无羁,“黄叶”以秋色喻时光流转,而“自知”二字赋予黄叶灵性,拟人手法中暗含对自然规律的洞察。尾联“龙卧苍髯曾有约,雁回分月供丛林”卒章显志,呼应标题中“寺前老松”之事。“龙卧苍髯”以龙喻松,形容古松虬枝如龙须盘踞,暗写其风雨摧折后重获生机的“奇观”,“雁回分月”则借雁影月辉点缀丛林,既烘托寺院清幽,又以“供”字流露对月印禅师封植之功的赞颂。
上一篇:宋·方岳《又和晦翁棹歌》
下一篇:宋·方岳《次韵三四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