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雨揉香摘未稀":闽地的雨揉合着茉莉花香,采摘时还未全然察觉,
"钩帘顿觉暑风微":挂起帘子,顿时感觉暑天的风变得微微清凉。
"只应雪外梅花笑":想来只有雪外的梅花会对茉莉微笑,
"肯与儿曹入枕帏":茉莉怎肯随便与凡俗之人进入枕帏。
南宋后期诗坛大家
方岳(1199~1262),南宋文学家。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方岳被视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语言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组织故事成语作新巧对偶。词风近辛弃疾一派,慷慨豪壮,也有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文章议论畅达,四六偶对精切,为时人称道。代表作品有《山中》《感怀》《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与赵端明书》等。著有《秋崖集》。
1. 写作手法
通感:“闽雨揉香摘未知,钩帘顿觉暑风微”,诗人将嗅觉与触觉相联系。“揉香”描绘出茉莉香气在雨中弥漫交融的状态,是嗅觉感受;“暑风微”则是身体对风的触觉感知。通过通感,茉莉的芬芳仿佛具有了降温的效果,生动地展现出茉莉香气带给人的独特体验,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在炎热中因茉莉香气而产生的清凉惬意。拟人:“只应雪外梅花笑,肯与儿曹入枕帏”,赋予梅花和茉莉以人的情感与思考。梅花“笑”,使其仿佛具有了人的神态与情感,像是在与茉莉进行精神交流;茉莉“肯与儿曹入枕帏”的反问,将茉莉拟人化,仿佛它有自己的思想,不屑与凡俗之人共处。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梅花与茉莉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与感染力,也更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对茉莉高洁品性的赞美以及自身高雅的志趣追求。
2. 分段赏析
首句:“闽雨揉香摘未知”,点明了茉莉的产地为闽地,且是在雨中进行采摘。一个“揉”字用得极为精妙,它将闽地的雨与茉莉的香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仿佛雨丝穿梭于花丛,把茉莉的芬芳都揉碎在空气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氛围。“摘未知”则别有意趣,它暗示采摘者在摘取茉莉时,或许并未立刻察觉到那悄然弥漫的馥郁香气,为诗意增添了一份不经意间的惊喜与含蓄之美,也为下文香气的凸显埋下伏笔。次句:“钩帘顿觉暑风微”承接上句,视角从采摘场景转换到室内。当帘子被钩起,茉莉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充斥于整个空间。“顿觉”一词生动地表现出香气给人带来的强烈感官冲击,让诗人在刹那间就感受到暑风的威力似乎减弱了。这里通过嗅觉与触觉的联动,以暑风的“微”来衬托茉莉香气的浓郁与清凉,从侧面展现出茉莉香气不仅能愉悦嗅觉,还仿佛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心境随之改变,在炎热的夏日中带来一丝凉爽与惬意。第三句:“只应雪外梅花笑”,此句笔锋一转,引入梅花这一意象。梅花,历来是高洁、坚韧的象征,常在冰天雪地中独自绽放。诗人在这里想象,或许只有同样傲雪高洁的梅花,会对茉莉投以理解与赞赏的“微笑”。“只应”二字强调了这种可能性的唯一性,暗示茉莉与梅花在品性上有着某种共通之处,都超脱于世俗之外,以梅花的高洁来衬托茉莉,提升了茉莉的品格层次,使茉莉的形象在读者心中愈发高洁、脱俗。尾句:“肯与儿曹入枕帏”继续深化对茉莉品性的刻画,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茉莉以人的思想情感。“儿曹”指代那些凡俗之人,茉莉仿佛在思考,自己怎会轻易与这些凡俗之辈共处一室,进入他们的枕帏之间。此句以一种反问的语气,进一步强调茉莉的高洁与不随流俗,它虽香气袭人,可品性却高雅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从而将诗人对茉莉的赞美之情推向高潮,同时也借茉莉自喻,表达出诗人自身追求高洁、不慕凡俗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