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我一壶玉":让我醉倒在这玉壶美酒中,
# 玉:玉液琼浆。指美酒。
"了此十分秋":尽情领略这深秋的景色。
"江涛还此":江涛依旧拍打岸边,
"当日击楫渡中流":当年我曾击楫中流,立志报国。
# 击楫渡中流:称扬收复失地和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问讯重阳烟雨":重阳节的烟雨朦胧,
"俯仰人间今古":俯仰之间人间已历经沧桑,
# 俯仰:低头和抬头。比喻时间短暂。
"此意渺沧洲":这份心意渺远如沧洲。
#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者所居。
"天地几今夕":天地间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
"举白与君浮":让我们举杯共饮,随波浮沉。
# 白:酒杯或罚酒的杯。此处引申为干杯。
"旧黄花":昔日的菊花依旧,
"新白发":而我已添了新白发,
"笑重游":笑着重游故地。
"满船明月犹在":满船的明月依然皎洁,
"何日大刀头":何时才能实现壮志,凯旋而归。
# 大刀头:刀头有环,“环”与“还”同音,古人因用为还乡的隐语。
"谁跨扬州鹤去":谁曾骑鹤去了扬州,
# 跨扬州鹤:指做官、发财、成仙三者兼而有之,或形容贪婪、妄想,或写得意之事及得意之态。
"已怨故山猿老":我已怨恨故山的猿猴衰老,
# 故山猿老:形容有心归隐,思念家乡故地;或用作咏朝士思归的故实等。此处说出去作官,时间太久,故山的猿都老了,表示急切的归隐之情。
"借箸欲前筹":借箸代筹,谋划未来。
# 借箸:指代人谋划。此处意为自己要好好计划计划。
"莫倚阑干北":不要倚靠栏杆向北眺望,
# 阑干:一作栏杆。
"天际是神州":那天际之处便是我们日夜思念的中原故土。
# 神州:指中原。
南宋后期诗坛大家
方岳(1199~1262),南宋文学家。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方岳被视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语言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组织故事成语作新巧对偶。词风近辛弃疾一派,慷慨豪壮,也有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文章议论畅达,四六偶对精切,为时人称道。代表作品有《山中》《感怀》《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与赵端明书》等。著有《秋崖集》。
1. 分段赏析
“醉我一壶玉,了此十分秋”:开篇以酒起兴,“玉”喻美酒清冽,与深秋景致相融。诗人借酒沉醉,欲以杯中物尽揽秋色,展现洒脱之态,亦暗含借酒遣怀之意。“江涛还此,当日击楫渡中流”:由眼前江涛联想到东晋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江水依旧奔涌,而当年誓师北伐的壮怀犹在,历史与现实交织,凸显抗金志士的豪情,隐含对时局的感慨。“问讯重阳烟雨,俯仰人间今古,此意渺沧洲”:重阳烟雨朦胧中,诗人俯仰天地,慨叹古今变迁。“沧洲”代指隐逸之地,此处“渺”字既写烟雨苍茫之景,又喻家国之思的渺远难期,意境苍凉。“天地几今夕,举白与君浮”:以问句收束上片,天地浩渺,人生几何?唯与友人举杯共饮,任酒盏随波浮沉。“浮”字既写杯中酒晃,亦暗含身世飘零之感,豪放中见沉郁。“旧黄花,新白发,笑重游”:过片三句短促有力,以“黄花”与“白发”对比,昔年赏菊人今已鬓染秋霜。“笑”字似豁达,实含岁月蹉跎之叹,语言凝练而情感复杂。“满船明月犹在,何日大刀头”:“明月”象征高洁理想,“大刀头”化用《汉书》还乡隐语。明月依旧朗照,而北伐壮志何时能遂?设问中透露出对收复失地的迫切期盼。“谁跨扬州鹤去,已怨故山猿老,借箸欲前筹”:连用两典,“骑鹤扬州”讽喻世人逐利,“故山猿老”自伤久滞他乡。末句“借箸”暗喻谋划国事,显露出诗人虽思归隐却仍心系社稷的矛盾心境。“莫倚阑干北,天际是神州”:结句陡然振起,以“莫倚”的劝诫口吻,将目光引向北方——沦陷的中原故土。“神州”二字力重千钧,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家国之悲,沉痛却不失壮怀。
上一篇:宋·方岳《渔父词》